原標題:
“張三夢”,在青春弟子身上流傳
張繼青在演出前的訪談中。
圖為演出現場。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萬程鵬攝
【人物名片】
張繼青,江蘇省昆劇院名譽院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中國崑曲皇后,旦角祭酒。1938年出生,戲路寬廣,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因代表作《牡丹亭驚夢尋夢》《爛柯山癡夢》,被譽為“張三夢”。
18日晚,傳奇般的“張三夢”再現江蘇省文聯小劇場,省劇協主辦的“一脈相承——張繼青傳承專場”在此上演。虛歲已79的張繼青代表作“驚夢”“尋夢”“癡夢”分別由來自南京、蘇州、北京的三位著名弟子單雯、沈豐英、顧衛英錶演。
美了一生的張繼青,這一晚,像鄰家阿婆一樣,為學生作開場白,然後,離開舞臺,由青春弟子演繹自己的名劇。傳與承,便是如此用藝術家一代代的生命書寫。
“‘張三夢’就是記者總結出的”
在江蘇省昆劇院蘭苑劇場,張繼青正在指點大弟子顧衛英排練《癡夢》。
都説藝術是一輩子的職業,果然,79歲的張繼青,一身清爽,體態輕盈,並無一般老人的衰老感。
“你是新華日報的?我的‘張三夢’就是你們記者寫出來的。”張繼青上身前傾雙手合握住記者的手不放,“你認識她嗎?新華社記者古平。”
1983年,江蘇省昆劇院晉京演出,張繼青兩場大戲《牡丹亭》《朱買臣休妻》(即《爛柯山》)轟動京城,新華社駐南京記者古平撰稿《馳名江南“張三夢”》刊發于《北京晚報》,《人民日報》以半個版刊文介紹張繼青的表演藝術。
1984年,首屆戲劇梅花獎頒獎,張繼青榮登榜首。
杜麗娘美,崔氏也美
顧衛英2007年跟張繼青學習了《爛柯山癡夢》。由於主工閨門旦,這出正旦戲演得並不多,此次特意提前3天過來,與老師細細過堂。28分鐘的戲,一節一節掰開過。
崑曲光旦行就有7門,劃分之細緻超過任何劇種。比如張繼青就正旦、閨門旦、貼旦均擅長。在顧衛英的排練中,張老師重點在糾正她閨門旦的表演方式,找準正旦的感覺。
説著説著,張繼青就忍不住走到臺上示範:“水袖直接拋出去,不要轉手腕再繞,崔氏是市井婦女,沒有那麼秀氣;表演接近生活一些,不要杜麗娘那麼戲劇化”;“路遇報祿來報朱買臣做官了,眼神要隨著手勢移動到位,表現崔氏此刻的驚訝、後悔……”
老師的代表作如難以逾越的高峰,顧衛英的壓力不小:張老師一個簡單的動作,其中都有很多門道,沒有一個地方是浪費的,“張老師的神韻,我們要練很久很久,才能稍微相似。”
為顧衛英搭戲的省昆老旦名家裘彩萍全程觀看著張繼青教戲。她説,張老師她太厲害了,所有的技巧到她這裡都被化掉了。她的表演節奏不是教科書的節奏,是心理節奏,情感節奏,完全跟著人物走。模倣、熟練、化境,戲曲學習是這樣一個過程,張老師在最高境界。
口傳心授,代代相承
張繼青從小就跟唱蘇灘的祖父跑碼頭。14歲,離開家鄉去無錫幫唱蘇劇的大姑媽帶孩子。到了無錫,姑媽在劇場裏面演出,劇場外的她沒來由地急。急什麼?想進劇場看戲!
愛看戲的張繼青就此留在姑媽的蘇劇團裏做事。後來,團長説,既然在團裏做事,不如學學戲吧。於是,拜了華和生為師,開始接受專業的戲曲基本功訓練。1958年後,專攻昆劇。
張繼青共有6位正式拜師的弟子。白先勇先生排青春版《牡丹亭》,依據的就是張繼青版本,他要求蘇昆的學生一定要依舊規拜師。張繼青擺手不肯。為啥?張繼青説,她學崑曲並未專門拜師,一時不能接受別人拜師。她學戲幾乎都是“團隊作戰”:去“傳”字輩老師家學戲,團裏都要派一個生活老師跟著,幫忙記戲,回來一起回憶一起練。崑曲深奧,劇院就請專家來講戲,阿甲、吳新雷等名家都來指導。“所以,我沒有專門拜過師,教過我戲的都是老師。最感謝的就是老師給了我兩碗飯,一是姚傳薌先生的《牡丹亭》,另一個是沈傳芷先生的《朱買臣休妻》。”
不過,在白先勇的堅持下,張繼青接受了拜師,顧衛英、沈豐英、陶紅珍三位成為大弟子。此後,國家層面也推行拜師傳承,又相繼收了單雯、沈國芳和劉煜。
2015年11月大師版《牡丹亭》的《離魂》,也許是張繼青的“收官”演出了。“演不動了。觀眾説,畢竟這麼大年紀了,演成這樣真不錯——這話我聽了要傷心的。”
所幸,“張三夢”已經在青春弟子身上流傳。 本報記者王曉映 通訊員海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