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青研班和長安大戲院走過20年

聚焦·梨園 來源:京華時報 2016年09月30日 10:2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9月27日晚,京劇名家遲小秋(左)、楊少彭(右)等演出《龍鳳呈祥》。大鵬供圖

  今年9月、10月,北京長安大戲院和中國京劇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先後迎來20歲生日。在這20年中,于魁智、張火丁、朱強、史依弘、王珮瑜等青研班學員早已成為中國京劇的中堅力量,而長安大戲院也成為京劇的一個“地標”。戲曲人才與劇場魚水相依,過幾年吉祥戲院等老戲園將陸續恢復,而人才培養也應跟得上。

  青研班幫名家“回爐”

  首屆青研班于1996年10月8日正式開學,學員包括朱強、李宏圖、王蓉蓉、奚中路、史依弘、楊赤等26人。當時,京劇的環境並不景氣,特別是人才斷檔、青黃不接,這些學員大多二三十歲,有的已成為劇院的挑梁演員,在觀眾中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難題。

  中國戲曲學院退休教授張關正曾擔任過青研班班主任,他回憶,那會兒有老領導丁關根同志的關心,上上下下都很重視,學員的動力也足。當時就帶著學員們觀看各種演出,演出後大家互相交流,討論劇目。還有一批專家、教授張庚、郭漢城、劉厚生、龔和德、鈕驃等,給學員們上文化、戲曲理論課。

  另外,京劇大師張君秋、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濟、譚元壽、趙燕俠、梅葆玖等都曾擔任過青研班的指導老師。青研班的學習模式也打破了門戶之見,學員們可以跟多位老師學習劇目。來自上海京劇院的京劇名家史依弘是首屆青研班學員,她當時就跟隨李玉茹、李金紅等多位老師學戲。

  “我記得當時第一節課就是張關正老師給我們上的,有句話至今印象很深,他説這個學校教給你們的是學會釣魚的本領,而不是讓老師把魚喂給你吃。這三年的學習,不管是對我傳統戲的表演,還是未來的新戲創作都有很大幫助。”史依弘回憶説,這幾年李玉茹、李金紅、楊秋玲等幾位老師都先後離世了,很是懷念,“前一陣子,我貼了出《金山寺》,因為肩傷沒有演。這齣戲就是李金紅老師傳授的崑曲,現在已經很少唱了,但對京劇演員來説是必學的,這齣戲對我今後的藝術成長幫助非常大,讓我學會了融會貫通,之後的成長也離不開這齣戲”。

  戲院的成長離不開觀眾

  1996年9月27日,原西單路口的長安大戲院在停業、拆遷15年後東遷重張,老觀眾們望著大門上面“長安大戲院”5個大字倍感親切。不過,從破舊的老戲院,到裝飾豪華的現代劇場,能守住原來的那股“魂兒”嗎?當時很多觀眾也在觀望中。

  重張前,長安大戲院經理趙洪濤曾向吳祖光、新鳳霞夫婦請教。新鳳霞曾對他説:“長安的觀眾厲害,長安的場務員都有很高的素質。有一天我演出,觀眾掌聲不斷。我很是得意。演出後有位場務員大姐跟我道乏説,‘新老闆您辛苦啦!’我一聽她話裏有話,就向她徵求意見,她告訴我,您的疙瘩腔確實好,但是越好越不能多給,一多就貧了,藝盡人緣散……我一聽,恍然大悟,且受益終身。”

  當時,趙洪濤除了向京劇專家諮詢外,也請了不少觀眾當參謀,演出什麼戲?請哪位名角?一起幫著出謀劃策。為了暖場,長安聽取觀眾意見先是推出了駐場大戲《白蛇傳奇》《梅花香韻》和《碧波金鱗》等,保證戲院能天天有戲。接著與京劇青研班聯袂推出了“研究生班演出專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代名角被更多的觀眾所熟悉。

  當紅京劇名家于魁智説:“長安開張的時候,我有幸參加了開臺儀式。這些年,它不僅是為戲曲演員搭建了平臺,更重要的是幫助很多青年演員,觀眾對他們從不熟悉到喜愛,再到一直追隨,我們對長安是懷著感恩之心的。”回憶青研班學習的經歷,他説:“那會兒我們已經離開母校16年了,算是有了些成績。但就是在這16年的舞臺演出中,發現了新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新戲、新人物的創作上有很多不足。青研班的學習,對於我塑造人物、提高技能、增加理論知識和思想修養有很多補充,對於後來的成長起了很大作用。”

  京華時報記者田超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