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傳承經典打磨新劇 滬劇《雷雨》《鄧世昌》上演

聚焦·梨園 來源:解放日報 2016年09月22日 15: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編滬劇《鄧世昌》經數度修改後,將亮相舞臺。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諸葛漪

  作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主辦的“戲·聚精典”演出季重要項目,由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領銜主演的《雷雨》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由著名滬劇演員朱儉領銜主演的《鄧世昌》明晚在同一地點獻演。傳世經典與原創新編遙相呼應,開啟滬劇盛宴。

  緊跟時代讓經典常演常新

  對《雷雨》,茅善玉有非同一般的感情。2013年她憑藉劇中繁漪一角,第二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滬劇《雷雨》定型于1959年,由丁是娥、石筱英、楊飛飛、王盤聲、解洪元、邵濱孫、袁濱忠等名家聯袂主演。在茅善玉看來,塑造角色向前輩看齊並不難,難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如何讓經典常演常新。
  繁漪與周萍的“花園會”,是滬劇獨有發揮,曹禺對之讚不絕口。不過,在茅善玉這一代演員排練《雷雨》時,曾有人提出,“是不是應該尊重原著,拿掉‘花園會’”。“我們沒有採納刪除建議,‘花園會’是觀眾耳熟能詳的滬劇唱段,有助於體味人物心情。”茅善玉坦言,這次演出版《雷雨》“花園會”並非完全照搬,“我們刪掉了重復的小細節,節奏更緊湊,保留軟糯味道。”她頗有感慨,“傳承經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對於藝術不能固步自封,要審視當下審美要求,回望前輩名家作品。”

  精益求精打磨現代節奏戲

  “節奏感”,在茅善玉的話語中頻繁提及。“陳薪伊導演為我們排演《鄧世昌》時常説,現代觀眾看重節奏。節奏對了,整個戲感覺就對了;節奏不對,觀眾會彆扭難受,坐不住。”比起有57年曆史的《雷雨》,誕生2年的《鄧世昌》是上海滬劇院的“新生兒”。茅善玉與同事們借《鄧世昌》,交出了這一代演員對滬劇發展的思考答卷。
  幾度演出、修改,2年來,《鄧世昌》劇組一直在精益求精。茅善玉笑言,“成功的戲離不開‘七搞八搞’,當年前輩排演《雷雨》走過這樣的路,今天我們走在同樣的路上。”
  《鄧世昌》一直在跟“節奏感”較勁。鄧世昌與妻子何如真分別一場戲,最開始場景設置在室內,為了追求變化,一度調整到室外,經過劇組與陳薪伊反復斟酌,這次又改回到室內。茅善玉説,“按照滬劇傳統,分別戲放在室內,演得順,看著也順。”當然也有反傳統的地方,“生生死死等著你”高潮唱段過後,男女主角按常規得擁抱,這次何如真卻選擇了“後退”。茅善玉解釋,這是一個讓人物立起來的小細節。

  政策扶持引來演出市場繁榮

  《鄧世昌》的修改不勝枚舉,每次演出結束,劇組都在尋找最佳節奏,令表演更有看頭。高溫天劇組去部隊體驗生活,從年輕演員到四五十歲中生代演員,與軍人同吃同住同訓練,有的演員在訓練時中暑暈倒。“部隊指導員本以為我們只是去參觀座談交流。他説,‘沒想到你們那麼認真,實打實體驗部隊訓練。’演員們學到軍人的精氣神,眼神不同了。”茅善玉對年輕演員寄予厚望,“再過幾年,《雷雨》《鄧世昌》交到又一代新人手上,繼續‘添磚加瓦’。”
  2003年上海滬劇院推出《家》轟動一時,場場爆滿。時隔13年,《雷雨》《鄧世昌》一票難求。茅善玉感慨:“從國家到上海市,出臺了多項扶持戲曲政策。滬劇獲得越來越多認同感,推動了傳承經典、原創出新,演員幹勁足了,演出市場繁榮了。我為好政策點讚。”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