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600分鐘展現600年中國戲曲之美

聚焦·梨園 來源:東方早報 2016年09月19日 17: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曾靜萍《呂蒙正·煮糜·過橋入窯》

魏海敏《玉堂春》

石小梅(右)、王芳《牡丹亭·幽媾》。

  中國戲曲,數百年曆史,數百個劇種。每個劇種都蘊含著一個地域的歷史與文化,每個劇種也都有每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而在600分鐘內,體味600年曆史積澱的中國戲曲,感受不同劇種的藝術風貌,發現中國戲曲核心之美,將在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成為一種可能。

  10月21日至23日,由天蟾逸夫舞臺和三棱鏡藝術聯合策劃並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凱德藝術家專項基金獨家贊助的“600分鐘600年——中國戲曲經典名家盛薈”將在逸夫舞臺上演。三場總時長600分鐘的演出,將7個省市、9個劇種的14位當今戲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上海,以20折來自天南地北的經典戲曲摺子戲,薈萃為一部活化的中國戲曲“濃縮大觀”。

  集聚當今戲曲界最高表演水平的名家

  此次的“600分鐘600年”集聚了當今戲曲界最高表演水平的名家,14位名家來自不同劇種,分別是:王世澤(川劇/四川)、鄧沐瑋(京劇/天津)、石小梅(崑曲/江蘇)、王平(京劇/天津)、魏海敏(京劇/台灣)、奚中路(京劇/上海)、李樹建(豫劇/河南)、錢惠麗(越劇/上海)、王芳(崑曲/江蘇)、華雯(滬劇/上海)、曾靜萍(梨園戲/福建)、曾昭娟(評劇/天津)、王志萍(越劇/上海)。

  他們大多同時囊括梅花獎和白玉蘭等戲曲表演大獎,更有多位二度梅得主,眾多名家匯聚一堂同臺競藝,在全國範圍都稱得上是幾十年難遇的盛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獻演的戲曲劇目全部來自於傳統,每一折都由藝術家們親自挑選,都是他們認為最能夠代表劇種特色和個人水平的代表作。

  三場演出通過不同主題串聯:10月21日首場演出“風雲薈”,匯聚了5個劇種的6折代表性劇目;10月22日下午的“群英薈”是三天演出的高潮,將囊括9個劇種,11位名家登臺,連演4個小時;10月23日的演出“奇雙薈”則是“對兒戲”專場,戲曲表演素來講究棋逢對手,當晚的5折對手戲無一不是久演不衰的劇種代表作。

  來自上海的評話名家吳新伯,則將以説書人的身份在劇目之間穿梭,講述600年戲曲長河中的人、事、情。

  此次演出的製作人呂俊表示,雖然匯聚了眾多劇種和名家,但“600分鐘600年”並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拼盤式演出。“角兒”始終是戲曲的核心看點,他們身上凝聚著中國戲曲的本質核心魅力:“無中生有、化繁為簡、以歌舞演故事”。在當下戲曲不斷創新的時候,匯聚全國戲曲的“角兒”們,展現最傳統的戲曲摺子,既是想為觀眾呈現一次“最戲曲”的盛會,也是希望回溯中國傳統戲曲核心之美。

  作為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項目,“600分鐘600年”不僅入選了參演劇目,還將參與藝術教育和論壇兩個板塊。9月底開始,由8位名家組成的“講師團”將推出6檔主題為“解碼戲曲”的藝術公益講座,。11月初,國際藝術節還將舉辦第一次戲曲論壇,屆時將有多位參演“600分鐘600年”的藝術家代表就戲曲的生存發展建言獻策。

  主辦方此次特地推出了每場十余張“戲曲小白體驗票”,買票觀眾都可在逸夫舞臺官網申請這一帶領“小白”朋友共同感受戲曲之美的免費票。

  此次“600分鐘600年”可看作一次中國當代頂尖戲曲藝術家為展示傳統戲曲之美的“集團出擊”。記者獲悉,這一演出有望今後繼續舉辦,成為上海的戲曲演出品牌之一。

  20折戲各有門道特色

  此次參演“600分鐘600年”的20折戲,覆蓋生旦凈醜、唱念做打。所有的劇目都是名家們歷經幾個月的斟酌修改後才最終確定的。大部分都是藝術家自認最能夠代表劇種特色,並凸顯戲曲“一桌二椅”傳統的劇目,其中有半數以上是第一次在上海演繹。

  這其中既有他們千錘百煉的“看家戲”,也有重新拯救、整理的“瀕危戲”,還有很多藝術家個人偏愛卻始終未能上演的作品。昨天,幾位戲曲藝術家代表來到上海,不僅談及了他們這次所挑劇目的初衷,還詳解了其中很多戲的門道看點。

  滬劇名家華雯的《女看燈》是整個演出活動的開鑼劇目,全劇要在10分鐘內完成252句滬劇“賦子板”的演唱,同時還有十分繁複的表演表現觀看熱鬧喧天的燈會,這對演員的唱功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在滬劇舞臺已經30多年沒人敢碰。華雯昨天笑稱:“這個戲真不適合我這個年紀的女演員,但我這次是蠻‘作’的,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滬劇最擅長創作演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現代戲,這次我演的《女看燈》和《阿必大回娘家》可以説是最能表現滬劇特色的傳統戲了。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和許多古老的劇種一起演出,我也要向觀眾展示滬劇的獨特魅力。自從下了這個決定,我每週至少練習8遍,還要鍛鍊身體保證體力,這個戲的關鍵就要做到快而不亂。”

  越劇名家錢惠麗、王志萍最為上海觀眾熟悉,但此次除了演出代表作《追魚·書館》之外,還有兩人相隔30年才合作的《梁祝·樓臺會》。錢惠麗介紹説,“《樓臺會》是我和王志萍剛到上海越劇院時的搭檔之作,上一次演出是1987年。現在越劇舞臺上常見的是‘范傅派’的《梁祝》,“徐王派”的版本儘管演出很少,但別具特色。像《梁祝》這樣經歷了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藝術家完善磨練的劇目,也是戲曲源遠流長的重要傳統。”

  而來自江蘇的國寶級崑曲名家石小梅和蘇州崑曲劇院院長王芳合作的《牡丹亭·幽媾》同樣是“獨家版”的合作。有“石帥”之昵稱的石小梅很少來上海演出,她表示:《幽媾》是《牡丹亭》中為數不多的生旦對子戲,這一版《幽媾》保證上海觀眾從未見過。而王芳則感慨,對子戲最講究配合你來我往“對上鉤”,和石小梅老師雖然在兩個劇院,但和她演對戲,就是默契。

  在10月22日下午演出的“群英薈”,將創紀錄地演出240分鐘,當天恰好是梅蘭芳大師的生日,來自台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是梅葆玖首席大弟子,她此次特地挑選的是梅派最具代表性、也最為考驗演員功力的經典劇目《貴妃醉酒》。

  魏海敏被稱為“舞臺千面人”,很多上海觀眾都看過她在台灣國光劇團新編劇中塑造的性格各異的角色,但作為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的京劇傳統戲功底也極為紮實。她介紹説,她這次演的《貴妃醉酒》是最具梅派“老味兒”的,遵循的是梅蘭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傳統,而不是現在常見的“高拉高唱”。“女演員的嗓音區域普遍比男旦偏高,因此梅派的‘高拉低唱’對女演員的演唱難度很大,但我發現‘高拉低唱’更有宮廷氣,老師也一直希望我們這麼做,所以這次我一定會展現最守舊的‘高拉低唱’的唱法。”

  閩南地區的梨園戲是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而梨園戲表演藝術家曾靜萍讓這一有800多年曆史的“活化石”重煥生機。她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有一群從各大城市打飛的去泉州追星的粉絲,更讓法國、日本的戲劇同行為其藝術傾倒。這次她選擇的《呂蒙正·煮糜·過橋入窯》和獨角戲《玉真行》,都是當代梨園戲演員從老藝人那裏學習、搶救出來的瀕危劇目,幾乎很少演出。曾靜萍表示:“這幾折戲都是梨園戲旦角的必修課,我們在傳承和傳播的同時,更需要不斷潤色修改,接受不同時期的舞臺檢驗。”

  此外,鮮見於上海舞臺的川劇同樣是中國戲曲最具特色的代表劇種,川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王世澤是本次演出中最年長的藝術家,他的表演集中了川劇小生程序繁多,“瓜、嗲、媚、秀”的特點。“評劇一姐”曾昭娟帶來的是評劇最傳統的劇目《趙錦棠》。“當今戲曲第一鬚生”李樹建將獻演代表作《程嬰救孤》和《清風亭》選場。上海觀眾非常熟悉的天津京劇名家鄧沐瑋、王平,將聯手以《上天臺》為整個演出活動壓軸。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