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980年《C3之夢》王盤聲(左)飾地下工作者。
1958年《黃浦怒潮》王盤聲飾林耀華。
1981年《風流英豪》王盤聲飾蔡鍔。
王盤聲
1923年出生於蘇州
2016年9月14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3歲
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王盤聲于2016年9月14日14時在上海去世,享年93歲。作為滬劇界碩果僅存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王盤聲從藝70多年,創造了滬劇藝術中別具一格的王派藝術,以其瀟灑飄逸的演唱和真摯細膩的表演獨樹一幟,成為滬劇小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流派。在滬劇界有“十生九王”一説,也就是十個學小生的有九個是學王派的。而他留下的最著名的滬劇唱段“志超讀信”“劉智遠敲更”至今仍廣為傳唱。
平靜而瀟灑的離去 正如他的王派
王盤聲一直是個十分低調謙和的人,他也是一個始終專注于藝術沒有任何雜念的人,經常看著他拿著一個本子和一支筆,在那裏專注思考。
上海劇協秘書長沈偉民昨日早上10時剛去黃浦區中心醫院探訪過王盤聲,沒想到下午就收悉了他去世的消息。沈偉民告訴記者,王盤聲這兩年經常進出醫院,13日晚上身體出現了很大的不適,主要是肺部有感染,醫院於是把他轉到了重症監護病房,醫生表示老先生年事已高這也是自然現象。14日早去看王老的時候,他躺在床上十分平靜,並不像是一個病人,他是平靜而瀟灑地走的,正如他的王派。
沈偉民説,小時候自己在滬劇學館曾經得到過王盤聲的指點,印象中的王老師一直是個十分低調謙和的人,他也是一個始終專注于藝術沒有任何雜念的人,經常看著他拿著一本本子和一支筆,在那裏專注思考。作為學生,去請教他問題,王老始終都非常耐心,不厭其煩地教你,一點架子都沒有。這麼多年,他那為了藝術心無旁騖的性格始終沒有變過。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昨日下午在排練場上獲知了這一消息,她感慨説:“王盤聲老師可以説是滬劇的一代宗師,他的逝世是我們滬劇界又一個重大損失,滬劇界又失去了一位大師,而且是他們這一輩中碩果僅存的老藝術家了,他這樣一個標桿性的人物過世,實在讓人扼腕。”
茅善玉小時候同樣在學館得到過王盤聲的指點,之後又曾經和王盤聲合作過《紅燈記》等劇。她印象中的王盤聲同樣是一個極為謙和的人:“我們幾乎從來沒有聽説過他會去爭名奪利。除了鑽研滬劇,他也沒有其他太多的愛好。他身邊常年帶著一支筆和一本小本子,經常看見他在那裏記記畫畫,記下他對唱腔的想法、對劇種傳承發展的想法。平時和他聊天,他總是笑瞇瞇不搭話。但是只要一問起關於滬劇唱腔的問題,他一定是有問必答,悉心解惑。王老師就是一個特別勤奮的藝術家,真正做到了藝無止境,所以他才能創造出滬劇小生的大流派。而且他的弟子從20多歲到70多歲,如今可以説遍及滬劇界。”
上海滬劇院的當家小生朱儉是王盤聲的再傳弟子,在聽説師爺爺去世的消息時,他正在滬劇院排練《雷雨》,準備不久後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聽到這個消息真的是不敢相信,我連著問了好幾個人。我當時正在唱《雷雨》裏周萍的唱段,這個角色當年就是王盤聲老師塑造的,裏面的每一句唱腔也都是他老人家創造的。這個戲今年將是第一次在大劇院演出。我今天下午唱了三個小時,每一句王派唱腔,也算是唱給他聽告慰一下吧。”
朱儉的老師孫徐春是王盤聲學生裏最知名的小生之一。當年學戲時,孫徐春就和朱儉説,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去向王老師請教,他一定會告訴你。而事實上,王盤聲確實對學生知無不言,朱儉説:“王老師的學生非常多,但他對我們每一個年輕演員都非常關心。我每次有新的演出,他都會坐在一排一座來看我演戲,然後提出一些意見。有一次我唱‘志超讀信’,王老師逐字逐句地為我分析,他當年為什麼會這麼設計唱腔,為什麼會這麼唱。聽説他走的消息,我真的特別難過。”
70年從藝生涯 留下王派藝術傳唱至今
在王盤聲的藝術生涯中還塑造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角色,如《黃浦怒潮》中的林耀華,《金沙江畔》中的金明,《紅燈記》中的李玉和,《雷雨》中的周萍,《被唾棄的人》中的柳文溪等。
王盤聲是家喻戶曉的滬劇表演藝術家,在他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艱辛波折,卻留下了滬劇界流傳最廣的小生流派。
15歲時從蘇州鄉下投奔已在上海申曲舞臺上唱紅了的胞姐小筱月珍,拜當時上海大名鼎鼎的“灘簧大亨”陳秀山為師,之後又進入由滬劇界前輩筱文濱先生組建的文濱劇團,1945年後漸成該團臺柱之一。解放後,文濱劇團改組為藝華滬劇團,王盤聲任副團長。
王盤聲始終對傳統戲潛心揣摩,讓老戲《新李三娘》中的“劉智遠敲更”煥然一新。他將“敲更”唱段的速度減慢,在琴師的配合下,13拍半的“長過門”使人物情感的表達更細膩真切。
滬劇《碧落黃泉》剛開始演出後,王盤聲覺得並不特別成功,尤其是“志超讀信”這場戲。此後王盤聲反復琢磨,將原本只有8句唱詞的“訣別長信”擴充為76句。寫完這封長信,王盤聲又琢磨起該用何種唱腔演繹這封信,創新地採用“慢節奏快唱”的方法,還第一次嘗試男女腔混合的唱法。改版後的《碧落黃泉》再次演出,一曲“志超讀信”轟動上海。
兩部作品不僅奠定了王盤聲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也使得“王派”藝術從此登上了滬劇舞臺。至今,王盤聲的“敲更”“讀信”仍在電臺電視臺頻頻唱響,同時也成為滬劇小生檢驗唱腔水準的經典唱段。
在王盤聲的藝術生涯中還塑造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角色,如《黃浦怒潮》中的林耀華、《金沙江畔》中的金明、《紅燈記》中的李玉和、《雷雨》中的周萍、《被唾棄的人》中的柳文溪等。“王派”唱腔因其瀟灑悠揚、音清韻美成為滬劇流派中較為廣泛流傳的一種。
上世紀60年代,王盤聲曾加盟上海滬劇團,參與《紅燈記》劇組。70年代後期與丁是娥合作演出了《被唾棄的人》。此後,藝華滬劇團恢復建制,改稱新藝華滬劇團後,王盤聲為此放棄了留在上海滬劇團的機會,回到了新藝華。幾年後新藝華滬劇團解散,王盤聲轉入區文化館,直至1982年退休。
一代滬劇大師最後陰差陽錯以文化館員身份退休,一度面臨晚年生活困難無力看病的窘迫。在2009年上海“兩會”上,政協委員馬莉莉便提議關注王盤聲的生存困難,並與她所屬小組的三十多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關於改善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王盤聲晚年生活狀況的議案》。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下,王盤聲晚年的醫療待遇等生活問題得以一一解決。
晚年依然忙於傳藝 憂心滬劇未來
王盤聲始終心憂滬劇的未來。他感慨,那麼多人唱王派的,最後卻沒有幾個能真正冒尖的。在2014年白玉蘭獎頒獎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直言,滬劇現在還處在低谷,最主要,還是缺好的演員。
王盤聲晚年的生活依然圍繞著滬劇,唱滬劇,教滬劇,聽滬劇,佔據了老人的生活大部分。據家人透露,他的DVD機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播放滬劇。早幾年身體還好的時候,每天還是要獨自哼唱兩三小時的滬劇唱段才起身。
王盤聲生活中極為隨和,沒有太多個人要求,甚至從不自己去買東西,很長時間連鈔票也認不清。學生孫徐春説:“老師這人從不爭名奪利,凡事不講究,唯獨對藝術講究,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對得起觀眾。”他對學生的告誡也是再樸素不過的“好好做人,好好唱戲”。
對藝術極為講究的王盤聲,晚年最心心唸唸的,還是為滬劇藝術培養接班人的事。儘管已退休幾十年,但他依然熱衷於在家帶教徒弟,參加郊區滬劇活動,傳授唱腔,有人來請教來者不拒。“王派最重要的創作思想是一切從人物出發,藝術手段也好,技巧也好,都是要為人物服務,具體人物具體分析,正是這一點,才能使王派唱腔藝術不斷創新。”王盤聲説,對流派的學習和繼承,最重要的基礎課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在他90歲的時候,還支持重新創辦了民營的藝華滬劇團。
王盤聲還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滬劇傳承人”。他對學生有自己的要求。
“學王派,不要學唱腔,要學創作方法。”王盤聲希望學生能學會將王派唱腔的特點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方法裏形成自己的風格。而這也正是他一生的藝術實踐:革新精神始終貫穿在王盤聲的藝術生涯中。
茅善玉至今還記得當年王盤聲的兩句藝術教誨。第一句是“滬劇學流派不能硬來,流派好像流水,要有變化”。第二句則是“滬劇的唱腔要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這兩句話聽上去簡單樸素,實際上包含了他一生對藝術的感悟。”
王盤聲始終心憂滬劇的未來。他感慨,那麼多人唱王派的,最後卻沒有幾個能真正冒尖的。在2014年白玉蘭獎頒獎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直言,滬劇現在還處在低谷,最主要,還是缺好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