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百家講壇》百家姓第四部(2月8日-2月15日)

CCTV節目官網-CCTV-10 百家講壇 央視網2016年02月01日 10:54 A-A+

《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四部 (四)    2月11日播出

靳姓

靳姓原出有三:一以邑名為氏;二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三是他姓改姓。

靳姓自得姓後,或許因為宮廷內的鬥爭,子孫沒有在起源地發展起來,而是避難逃往它國尋求生存。這從漢初兩位開國功臣靳歙、靳強二人的傳記記錄可以看出來(《史記》)自漢以後,靳氏世居西河一帶,並於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後的一千年內,靳姓在中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東晉漢族大規模南遷時,靳姓基本上沒有人跟隨,而仍滯留北方地區。這從兩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有關歷史記載無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證。

自宋以後,特別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漸多起來。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時期是靳姓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發展的基礎。

汲姓

汲氏出自春秋時期,是以地為姓的姓氏。汲姓的來源有二支,其中一支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宣公的後代,衛宣公的太子居於汲這個地方,他的後代就以地名為姓,稱為汲氏。另一支汲氏出自姜姓,也是源於春秋時期,根據《風俗通》上記載,齊宣公的裔孫受封于汲邑,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為姓,亦稱汲氏。汲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於清河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清河縣東。汲氏後人尊齊宣公為汲姓的得姓始祖。

汲姓名人

汲黯:漢武帝時大臣,滑縣人。據《史記》介紹“性倨少禮、好遊俠、尚節”而著稱的名士,為官以清靜治民。景帝時為太子洗馬(官名、太子出行,則為前導),在朝廷上以嚴整見稱。武帝時,為謁者,往視河內為災,以便發倉粟賑民,出為東海太守,因清靜治民而使該郡大治,故名聲響亮,而得皇帝器重,將其召回朝廷,拜為主爵都尉,被稱為社稷臣。不過,他卻“本性難移”,又由於一再的犯顏直諫,而得罪了皇帝。

邴姓

邴姓得姓有三個階段,從春秋時期到南北朝時期的大約千年中,邴氏得姓的渠道基本構成。

前期始於春秋晉國

以封地名為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後代。據《通志》載,邴是春秋時的一個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縣東。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後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也有的省文去掉邑字旁,以“丙”為姓,稱丙氏。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故邴也作丙,邴、丙姓同源。

中期出自春秋時期魯國

以封地為姓,是齊大夫邴鸀的後代。據《通志》載,邴,又名祊,是春秋時祭祀泰山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東。齊大夫邴鸀的封地就在那裏。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邴為姓,稱邴氏。在古代,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魯國。

後期出自南北朝賜姓

漢代名將都禦李陵之後。南北朝時,李廣的後代歸順魏國,魏帝在邴殿接見了他們,賜姓丙氏,因而姓丙。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所以李廣的後代也稱邴氏。

糜姓

糜姓源初有五種,因為起源不同,所以讀音也不同。
糜姓最早起源於夏代,是以職業和所從事的對象為姓的姓氏。夏代有同姓諸侯,專門種植豆黍之類的農作物,其中有“糜子”,為主要作物。種植這種作物,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生産活動,因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因此,種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後人不以職業為姓,世代姓糜,稱糜氏。該支糜氏正確讀音作mí(迷)

但此姓氏的另一個讀音為méi(梅),則是出自以先祖名字為氏。此姓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右工尹熊糜,史稱工尹糜,他負責軍事外交事務和軍械製造。在春秋晚期吳楚爭霸,吳王夫差派大軍攻入楚國包圍潛城。楚國令工尹糜受命率軍援救潛城,與吳軍對峙于湖北廣水。在工尹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松姓

松姓源出有三:

一、松姓的起源與秦始皇和松樹的故事有關。《史記·秦本紀》和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帶朝中官員登泰山祭天,不料在下山途中突然間下起傾盆大雨,而山上卻沒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樹,枝葉繁茂,圍起來像個大亭子,於是秦始皇就到松樹下躲雨。不久風息雨停,秦始皇很高興,認為這棵大樹護駕有功,就當場賞封五棵松樹為“五大夫松”。那時隨秦始皇上山的官員,有些都還沒有得過皇帝的封號,就沾松樹的光,也跟著以松為姓,世代相傳。再此後,就有居於泰山的人便以“五大夫松”的“松”字為姓氏,稱松姓,世代相傳。松氏的望族居東莞郡(山東莒縣)。

二、出自清代滿族改姓。清兵入關後,有滿族旗人改漢姓松氏。如武英殿大學士松筠,原為蒙古正藍旗人,瑪拉特氏。

三、公姓改為松姓。因為公姓稱呼時有些不方便,因此有人就將公姓改成了松姓。

860010-1119060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