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映照在湖面上,湖邊是茂密的樹林和開闊的綠地,很多人在岸邊散步。湖邊上的小路上,鮮花盛開,綠草如茵。“我在這附近住了很多年,親眼看到了巨大的變化。”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看著眼前的景色説。
老人説,這裡以前不叫“南湖”,而是堆滿了煤渣和垃圾。附近的公交站分別叫“東窯”“瓷廠”“鋼廠”“礦風井”,這足以印證附近重工業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經歷了唐山大地震之後,經歷百年風雨的採煤區變成了更加明顯的沉降區,到處是採煤過後的塌陷景象。當地人索性將這裡變成垃圾堆放處,各種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堆成了高達50米的垃圾山,空氣中飄散着令人窒息的腐臭味,路過的人無不掩鼻躲避。
多年來,唐山市的人們提到這裡都皺緊眉頭,經過的時候都繞着走,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地方成了令唐山人避之不及的“棄地”。
而家在附近棚戶區的人們頗不甘心,畢竟這裡距離市區不過兩公里左右,這塊唐山城市邊上的“傷疤”何時能癒合呢?
20世紀90年代後期,這裡開始發生改變,煤渣開始清運,粉塵煤灰減少的同時,廢棄地上開始種上樹木。真正的變化來自2008年,當時,經過國內外設計機構的設計、論證,一場龐大的改造工程在這塊昔日的“城市傷疤”上展開。
2008年3月1日,開始了“擴湖”“引水”,並對垃圾山封閉綠化。經過大手筆的改造,出現了樹林、花海、道路,更重要的是,僅14個月之後,由16平方公里綠地環繞的11.5平方公里的水域出現在人們面前——這裡成了“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並於2009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採煤沉降區的積水變成了風光旖旎的南湖,很多媒體由此感嘆“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從那時起,唐山人就經常流連、沉浸在如詩如畫的環境裏:臭味撲鼻的垃圾山變成了風景秀美的“鳳凰臺”,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大大小小的湖泊,分別有“桃花潭”“龍泉灣”等充滿詩意的名字,還有水面環繞的島嶼,分別叫“雲鳳島”“香茗島”等。人們漫步在120多個景點裏,感受着“大南湖”的神奇魅力。這裡成了唐山市民出游的好去處,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休閒、健身的人們與這裡的山水融合在一起,成為唐山最美麗、最動人的風景。
然而,人們忘不了,為了這一片風景,這裡曾關閉煤礦、搬遷工廠,在昔日的煤渣棄地上建成了市民廣場。2012年11月,附近的棚戶區數以萬計的居民,搬出震後危舊平房,圓了安居夢。拆遷騰出的建設用地,成為“南湖生態城”的重要部分。
唐山人沒有忘記歷史,這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誕生過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數個“第一”——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等等。就在南湖生態風景區,建於1959年的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廠房,在1976年大地震中受到破壞,如今,這裡成為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的景觀。人們在這裡也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
2016年4月29日至10月16日,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南湖舉行,這是首次利用採煤沉降地、不佔用一分耕地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成為世園會歷史上展示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唐山樣板”。
2009年10月,這裡被授予首批“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稱號,2010年4月,又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借助世園會的效應和南湖的品質,唐山市在南湖周邊新建了唐山大劇院、圖書館、城市規劃展館、工人文化宮、群藝館、南湖國際會展中心等設施,南湖由此成了唐山人心中的新地標和城市新名片。
“這裡以前是生活垃圾山,那裏曾是建築垃圾山,前邊那一片,是煤灰煤渣的遺棄地。”一名工作人員向人們講述着今昔巨大的變遷,流露出難以掩飾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