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手繪的上海也一樣能玩能吃

文化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5月24日 11:14 A-A+

原標題:

       冠以地域化意義的美食簡直就是一個誤區,比如吃大閘蟹不一定要在陽澄湖,上海之於大閘蟹同樣是品嘗美味的聖地。在上海吃大閘蟹一定要選中華絨螯蟹,個頭三兩以上才給力,等到秋高蟹長膏肥之時老饕們就可以出手了。

       紅燒肉是上海有名的本幫菜之一,濃油赤醬的特色一覽無余,口感香、酥、軟、肥、濃,鹹中帶甜,用上海話講就是“正宗”。一般來講“外婆”最能代表“家常”的意思,而本幫菜指純粹的家常菜,所以行走滬上,紅燒肉不能錯過啊。

       上海小籠包也叫湯包,是全國有名的傳統地方小吃,個小、鮮嫩、皮薄、湯多。先破一個小口將肉汁精華充分吸收,再輔以香醋薑絲慢慢送入口中,可是很講究技巧的呢~

       眼睛“吃”了這麼多葷的適當來點素的唄,“小二上一份蔥油拌面”!蔥油拌面是老上海本幫菜的經典面點,蔥油鮮香、調味適中、麵條勁道,一碗最簡單的海派面點承載老上海最難捨棄的記憶,所以在弄堂深處品位才更有味道。

 

       蔥油餅,這是不少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街頭美食。在老攤頭慢慢消失的今天,能吃到一塊外皮很酥、煎的很透、散發著誘人蔥油味的蔥油餅,簡直是嗲!

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糕,曾被很多上海人親切地稱為“四大金剛”。

       酒釀圓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甜而醇的酒釀,配上糯而Q的小圓子,考究點的圓子還有各種味道的餡料,上桌前撒一圈桂花,飄香四溢,未嘗心已醉。

       濃油赤醬一直是上海本幫菜的一大特色,在本地大廚精心烹制之下,有肥有瘦的肉紅潤油亮,配上翠綠青菜掩映,鮮艷的色彩加上撲鼻的香味,光看就引動食欲,醇香味濃的肉塊與汁液,是令人無法抵擋的頂級美味。

  

“哧啦”一陣響聲,盆面上“硝煙滾滾”,油在鱔絲中沸騰,激起點點小渦,猶如淅淅瀝瀝的春雨,頗有詩意。

       “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這句話充分表明了上海生煎皮酥、汁濃、肉香的特點。

       傳統上海早餐怎麼能少了粢飯糕的身影呢,它外層呈金黃色,內層為雪白的軟糯糍飯,咬起來噴香松脆,吃在口裏,且脆、且鹹、且鮮,再喝上一大口爽滑的豆漿,真是從頭舒服到腳。

       對於很多上海人來説,油墩子(也叫油端子)是兒時美食中抹不去的記憶。童年印象中,放學後校門口的那個油墩子攤頭,總是圍著很多人。那時候五毛錢一個油墩子,沾一點小販阿姨自製的甜蜜醬,鹹中帶甜,油而不膩,物廉價美,格外好吃。

本文手繪作品來自“一本城市”微信公眾號(onenicecity)

相關閱讀 上海 | 手繪
我要糾錯編輯:王天放 責任編輯:耿敏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