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網廣州12月29日體育專電(記者王浩明、韋驊)近日,中國足協的消息確認,中乙將在2016年從16支隊伍擴軍至20支。中甲將從2017年由16支球隊擴軍至17支、2018年增至18支。而未來三年,中超將繼續保持16支球隊的規模。
為何中甲和中乙擴軍,而中超卻按兵不動呢?
先看看中國職業聯賽的體系,一個良好的職業聯賽體系是正金字塔形的,塔基的球隊數量應當高於塔尖,然而,目前三級聯賽均為16支,因此,先擴大二三級聯賽的規模,夯實塔基是必要的步驟。
誠然,中超聯賽在提供的比賽質量和數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球迷的需求,市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足球基礎力量的提高,頂級聯賽擴軍又應當是必然的趨勢。
那麼,中超如果擴軍,該怎麼擴?
目前,中超有16支球隊,共進行30輪,總計240場比賽。如果第一步擴軍到18支球隊,聯賽將進行34輪,總計306場比賽。增加的四輪比賽,在不考慮一週雙賽的因素下,賽程要延長一個月。
近幾年,中超賽程為3月初到10月底或11月初,如果賽程延長一個月,恐怕至少要從2月末到11月末,而這是否可行呢?
可能有人會説,五大聯賽都是跨年度進行的,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呢?單純從時間上考慮,並沒有問題。但從地理上來看,中國從北到南跨越了近50個緯度,氣候從北到南差異很大。例如,11月末在廣州進行比賽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到了哈爾濱、延邊和長春,恐怕天氣條件很難允許。
僅以今年長春的氣溫變化來看,11月15日以後的最高氣溫,都已經維持在攝氏0度以下了。即使是靠南一些的瀋陽,在11月20日以後,最高氣溫也到了攝氏0度以下。在草皮沒有加溫裝置的情況下,這樣的天氣條件並不適合進行職業足球比賽。
當然,有一種解決方案,讓東北的球隊在最後時刻打客場。但這可能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即使能否按此勉強排開賽程,這樣也會有違賽程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初衷,從而損害整個聯賽的利益。
那麼,如果不大幅拉長聯賽跨度,而是增加一週雙賽的次數,又是否可行呢?
以賽程最密集的廣州恒大2015年的整個比賽節奏來看,除去國際比賽日、亞冠比賽日和足協盃賽事,這多出的四輪比賽很難插進去,這還是該隊在足協盃提前出局的情況下。
事實上,跨年度進行的英超和德甲等聯賽的賽期從8月到次年5月,跨度長達9個月,中超在跨度僅僅為8個月的情況下,完成和有18支隊伍的德甲聯賽一樣的34輪比賽,顯然難度太大。
況且,中國幅員遼闊,對任何一支球隊來説,客場征戰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遠超歐洲聯賽,所需要的恢復期也較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賽程比歐洲更密集,會造成球員的過度疲勞。
因此,中超如果擴軍,還是要從延長聯賽跨度上做文章,雖然上面分析,因為自然原因困難很大,但也並非無法解決。譬如,在寒冷的東北地區主場加裝草皮加溫裝置就能夠讓比賽期延長,然而,這卻需要較大的投入。
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做這樣的投入,但擴軍卻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目前中超聯賽16支隊伍,每賽季30輪,總計240場比賽。如果中超聯賽擴軍到18支隊伍,每賽季34輪,比賽場次總計為306場。多打4輪比賽,總的比賽數量就增加了66場,幅度為27.5%。
如果把整個聯賽看做一攬子計劃,不管是版權還是其他的商業開發的收入,都與比賽的數量是呈強正相關的。以中超的版權收入為例,如果一年15億是目前240場比賽版權的公允價格,那麼如果擴軍到18支隊伍,306場比賽的公允價格就高達19.125億元。即使是平均到每個俱樂部,收益也有明顯的提升。
因此,中超雖然未來三年不擴軍,但更遠的未來,在中甲和中乙完成擴軍,金字塔的結構建立後,在資本的推動和逐利的驅動下,一些客觀上的困難有望得到解決,擴軍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