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體育專電(記者岳東興 汪涌 王浩明)從昔日的無人問津,一度沒有轉播平臺,到四家公司激烈競爭,最終贏家以80億元令人咋舌的價格搶得未來5年中超的版權,這巨大的反差,預示著中超聯賽將從明年開始便可能以平均每年16億元、20倍於今年版權收益的資金,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但同時,在“不差錢”的樂觀聲音中,我們必須清醒看到,距離真正職業化還差很遠的中超俱樂部,更應抓住自身壯大的時機,一方面難免會“燒錢”引援、追求競賽成績,另一方面更要在俱樂部去企業化、地域化、青訓建設等長遠規劃上積極邁出轉型的步伐,成為以當地球迷為衣食父母、自身能夠獨立存在並傳承下去的、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俱樂部。
此次中超版權的競爭中,無論是熱鬧的競標過程,還是高出幾乎所有人預期的價格,都創造了中國足球頂級聯賽的歷史。這並非偶然,也不是孤立事件。因為今年以來,中國足球的各項“拳頭産品”都迎來火熱的市場。其中,中國足協的“核心産品”中國之隊的比賽,一度引得14家企業競逐,最終同樣被獲得中超版權的體奧動力拍得。此外,即便是“裸奔”已久的中甲聯賽,也迎來“零的突破”,找到了版權的合作夥伴。這都説明,中國足球各個層面的市場化運營,在行業政策利好、舉國之力支持、聯賽上升勢頭等多重因素推動下,迎來發展的春天。
這個春天,離不開全國從上到下對發展足球的決心和支持,更少不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所起到的綱領性指導作用。其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要建立足球賽事電視轉播權市場競爭機制,確保賽事主辦方和參賽主體成為主要受益者”。這無疑是給俱樂部增收帶來了政策保障。同時,總體方案也提出要求,在職業化的道路上,“要推動實現俱樂部的地域化,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可見,這一過程需要俱樂部在自身壯大的同時,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立足長遠。而這些明確的要求,則為未來5年中超很有可能迎來的黃金機遇期標明了轉型的方向。
誠然,在水漲船高的中超“億元時代”裏,不加大投入,就沒有保級和立足的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俱樂部大手筆引援,是職業聯賽必然的現象。從明年起,俱樂部在大幅度增收時,必然會在轉會市場上,掀起新一輪的競爭。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國腳價格,被認為是炒作得虛高、價不符實時,必須要看到,這種“僧多粥少”的不正常現象,恰好反映了各俱樂部在青訓建設上的缺失。未來5年,在資金問題漸漸緩解時,中超俱樂部沒有藉口不去建設一條以我為主的“青訓生産線”,在預備隊聯賽、梯隊建設、足球學院等方面,都要向成熟的歐洲聯賽看齊,這應該是在引援可以頻出大手筆外,要同步進行的大動作。
此外,俱樂部在股權結構的優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同樣要有所嘗試和突破。經過轉型的“陣痛”,俱樂部才會慢慢獨立,而不單純是依附於企業的投資平臺,總體方案提出的“百年俱樂部”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而這也決定了在5年的發展機遇中,中超聯賽能否告別種種“偽職業化”現象,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