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職業化不是中國足球的全部,一名中超球員的轉會費夠一支女足隊伍花好幾年,也超出全國校園足球啟動時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得到的全部資助,震驚之後當深思。
江蘇舜天與天津泰達兩家足球俱樂部就球員孫可轉會達成交易,傳聞中的6600萬元天價轉會費在網上引起熱炒。事出有因,旁觀者之所以會把新聞“炒”起來,是因為兩傢俱樂部首先把身價“炒”了上去。
焦點圍繞著一個簡單的問題——孫可究竟值不值這個價?在網上轉悠一圈,沒見哪個網友直言就值這個價的。那麼,為什麼明知價格甩開價值狂奔,有人還是對這樁買賣持肯定態度?換個角度説,為什麼兩傢俱樂部明知社會上多數人的反應會是震驚,還要執意在超高價位上做下這筆生意?
中國傳統觀念裏,物美價廉是無可爭議的鐵律,就算一分錢一分貨,也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否則,冤大頭的名聲受不了。時至今日,很多傳統觀念受到挑戰。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能總是原地踏步,需要與時俱進,因而出現了“不買貴的,只買對的”等新的體會和民諺。
但是,放到中國足球市場,情況並非如此。許多俱樂部有過教訓,又拉不下臉面去糾正,大把的鈔票隨著球員在轉會市場上快速流動。眼看對手鉅資引援,有經濟實力的俱樂部都不肯落後於人,花錢可能提高俱樂部的成績,卻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中國足球質量,用老百姓的話説是“錢多了燒的”。
錢從哪來,往哪去?中國足球吸納了可觀的社會資金,高成本運行之下,遠沒有實現提高足球水平的社會期待,這正是中國足球之所以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的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女足在世界盃賽上的表現再次説明,體育的拼搏和奉獻精神不能淡化。錢多不全是好事,錢少也並非辦不了事。不失精神但缺錢,那是困難,需要克服和改善;鈔票多而削弱了精神,那是危險,需要警醒和自律。足球走向職業化,要遵從的規律不是少了,而是更多。職業化不是中國足球的全部,一名中超球員的轉會費夠一支女足隊伍花好幾年,也超出全國校園足球啟動時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得到的全部資助,震驚之後當深思。中國男足、女足和青少年足球生存在不盡相同的發展模式之中,如何充分利用各自優勢,限制消極和負面的膨脹,這事早就該討論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