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久旱的大地等來了些許細雨,如同饑餓的孩子拿到了一小片麵包,雖然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但有總比沒有強,做總比不做好。素來對外界批評充耳不聞的中國足協,這次儘管只是在球員轉會問題上祭出狠招,但也算是聽著靠譜、改得有型了。
凡事可能都需要激勵和競爭。教育部門近段時間連續在校園足球問題上出招、發力,想必多少會刺激一下此前總是按兵不動的體育部門。在最新版轉會管理規定中,中國足協一改就是81處,而且還狠狠砍了自己一刀——“原俱樂部須向中國足協繳納轉會費的5%作為管理費”一條從此作廢,對於買賣一名一線球員動轍幾千萬元的轉會交易來説,俱樂部的賦稅著實減輕了不少。而球員在合同期滿前6個月即可與新俱樂部洽談轉會,以及取消不滿18歲不可以參加職業聯賽的規定,也算是學著以人為本了。
別看中國足球和籃球的職業聯賽搞了20來年,但足協、籃協並非職業世界裏的那種協會,他們其實更像是政府職能部門,手握生殺大權,很少顧及俱樂部、球員和教練的疾苦,斷自個兒財路更是萬萬不能。所以,中超公司一年收入幾億元,但多家中小俱樂部仍在生死邊緣掙扎,拿到天價贊助的籃協,同樣不會考慮如何幫助俱樂部解決生存難題。
屁股決定腦袋,多年的“官本位”思維決定了中國的職業聯賽還是偽職業化聯賽,所謂“管辦分離”的口號,不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拿來作秀的把戲而已。不然也不至於喊到今天依然沒有分離的跡象。
正因為深知放權和掏錢之難,面對如潮般的批評和建議,足協、籃協始終置若罔聞的態度,早已讓不少媒體和球迷心灰意冷,甚至已經習慣這兩家著名協會無所作為的風格。尤其中國籃協管轄下的職業聯賽賽場,本賽季儼然快成了角鬥場,也未見中國籃協拿出有力舉措。這個當口,中國足協能揮刀砍向自己的收入,以部分減輕俱樂部的負擔,就好比某個電商良心發現關閉了幾家賣假貨的店舖,無論如何得點個讚。儘管這點讓利尚難解決大部分俱樂部入不敷出的運營難題,但也算是這麼多年來,中國足協第一次有讓人刮目相看之舉。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次靠譜的決定,相信第二次也就不遠了。但對於積重難返的中國足球來説,欠債太多,底子太薄,需要改革、完善之處不勝枚舉。既然長遠規劃很空洞,現實困境實在多,撿要緊的要命的先梳理、解決,至少強過不作為。
足協一個小改革,贏得足壇掌聲一片的舉措著實不多,不知道這一次算是中國足協改變工作職能的開始,還是一次沒有下文的偶然,而這或許將直接決定中國足球未來的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