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9日上午,高爾夫球比賽在南京鍾山國際高爾夫球場揮桿,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64名選手將參加比賽。
南京青奧會是高爾夫球回歸奧運會後在國際大賽上的首秀。高爾夫球曾在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時入選正式比賽項目,但僅在1900年巴黎奧運會和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上出現過兩次。2009年國際奧委會第121次全會上,高爾夫球和七人制橄欖球一同入選2016年奧運會比賽項目。
人物:17歲竇澤成,成中國奧運高爾夫第一人
作為中國青奧代表團唯一一名高球選手,竇澤成也是中國奧運高爾夫第一人。
帶著漁夫帽和墨鏡打完18個洞的他頗引人關注。雖然只有17歲,竇澤成早已斬獲了全運會金牌以及多個青少年比賽金牌。他告訴記者,他6歲開始學打球,“當時父親只是帶著我玩,沒想到玩出了興趣,一發不可收。”
首輪比賽,竇澤成打出了69桿的成績,他表示還算滿意,“前8個洞1個老鷹,3個小鳥球,發揮得比較好。後面太想打好了,結果想法太多適得其反,有點可惜。”談及未來的計劃時,這個極具天賦的少年選擇了先上大學再轉職業運動員,他説:“我覺得文化水平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我這個年齡。當然我也會去打一下美巡資格賽,提高球技。”
在高球賽場上,不光選手都是90後,裁判中也有兩個是90後。
23歲的楊天鴻是南京人,已有4年多高爾夫裁判經歷,大學就讀南京體院,學的就是高爾夫。楊天鴻表示,青奧會是奧運會級別的賽事,能夠參與其中非常榮幸。
22歲的趙岩竹是本屆青奧會高球比賽中最年輕的裁判。這個爽快的天津女孩從小就與高爾夫球結緣,2013年取到了高爾夫國家級裁判資格。她告訴記者,本次比賽的裁判長來自英國,水平很高,“希望能和這些高水平裁判多學點東西。”
現場:千名觀眾跟著球員走遍18個洞
昨天是第一個比賽日,共吸引了千余名觀眾到場觀賽。
高爾夫和其他比賽項目不同,觀眾要跟著選手走,甚至走完全程18個洞。跟完全程的觀眾趙鑫對記者説:“看高爾夫比賽也是個體力活,跟了差不多4個小時,太累了。可想而知,運動員更累。”
來自無錫的王先生一家三口7點多就來到球場。王太太告訴記者,一年前,8歲兒子對高爾夫球産生了興趣,這次特地請假陪兒子來觀賽。從一號洞出發,王先生一家一直跟著觀賽。“你想什麼呢?”發現平時愛熱鬧的兒子邊看邊思考,王先生不禁問道。“他們打得真好,我也要加油!”兒子握緊拳頭,認真地説。
觀眾中還有不少運動員家長的身影。來自比利時的LEOR就是一位運動員的父親,他告訴記者,鍾山球場環境非常優美,他希望女兒能夠享受比賽,並能取得好成績。
在昨天比賽後,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秘書長安東尼對記者説:“你可以看到,這些運動員從進入這片場地開始,他們的臉上就一直帶著笑容。高爾夫是一項能高度契合奧林匹格精神的運動,對青少年有教育意義。”
歷史:三大原因,助高爾夫運動“歸來”
鮮有人知道為什麼百年之前高爾夫項目會和奧運會“分手”。
高爾夫運動有600多年曆史,參加過1900年和1904年兩屆奧運會。不過到了1908年倫敦奧運會,倫敦奧組委將賽程安排得過於緊湊,所有選手需要在3天內完成6場比賽,對於一場比賽動輒就要打四五個小時的高爾夫運動來説,這顯然已超出極限。國際高爾夫球聯合會與國際奧委會之間因此出現芥蒂,高爾夫球也從此黯然離開奧運賽場。
百年之後,高爾夫運動又是如何回歸的?
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立偉認為,三大原因促成該項目的回歸。
首先,近二三十年來,高爾夫運動職業化程度高、觀賞性強,越來越受關注,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其次,高爾夫運動老少咸宜,小到七八歲,大到七八十歲,都可以盡情享受揮桿樂趣;再次,高爾夫是一項尊重傳統、恪守禮儀、講究誠信與自律的運動,這樣的運動精神也符合奧運精神。
釋疑:打高爾夫健身不貴,走專業路“燒錢”
鍾山高爾夫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普通市民也能玩得起高爾夫運動。初級練習40元一筐球,很多孩子一筐球能打一個下午,成人一下午也差不多打兩筐球,“這個花費並不貴吧?”工作人員還介紹,2個人全年暢打的價格是9800元,在國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這個價格還算“親民”。
對於青少年來説,6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學習高爾夫了,大約半年到兩年練習場的培訓後,就可以到場地訓練,“打一場的費用幾百塊,和送孩子去打網球花費差不多。”這位工作人員説。
不過,如果要像馮珊珊、關天朗等中國高爾夫球星一樣走專業道路,花費就驚人了。一位專業球手的父親向記者介紹,孩子學球每年花幾十萬很正常,“路費、場地費、教練費,這都是開銷,教練都是按小時收費的。如果出國學習或者比賽,一個月就要花20萬。即使不出國學習,一年大約也要花20萬到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