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蘇婧
美國高瞻課程專家陳宇華曾在微信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她的兒子非常喜歡玩樂高玩具,有一次在玩具店提出想買一些樂高塊兒,説要“買好多”。於是她問兒子:“好多是多少?”兒子想了半天,説:“100個。”她又問兒子:“你能數到100嗎?”兒子當時還不能。她趁勢説:“今天可以數到幾就買幾個,或者今天先練習數數,明天再來買。”兒子猶豫了半天,説:“那就明天吧。”隨後,她遞給兒子一個標著從1厘米到100厘米數字的紙質尺子,對他説:“你自己看吧。”
這位從事教育研究的媽媽説,在孩子缺乏任何動機的時候,讓他數到100是件非常枯燥的事,但是當他有了強烈的動機,想要買100塊兒玩具的時候,學習慾望就特別強,就會自己去學習如何從1數到100。從這個生動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學習興趣和願望、學習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其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是至關重要的。
當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主要表現在辦園理念、課程內容、教育教學方式上。有一些家長髮出這樣的疑問:幼兒園不能學英語、拼音、數學嗎?其實,幼兒園並不是完全不接觸語言和數學等內容,由於年齡特點所決定,學前階段幼兒所接觸的語言和數學與小學階段相比,在內容和學習方式方法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以往,成人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往往過分強調學習具體的技能、方法、知識,而忽視或輕視學習品質的培養,認為“學業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只關注幼兒認了多少字,會算多少道題,背了多少古詩。一些家長以犧牲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為代價,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學習”,實際上是讓幼兒“傷”在了起跑線上。
為了認清“小學化”的危害,我們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即幼兒學習的特點究竟是什麼樣的?幼兒的年齡、認知、所持經驗的情況,決定了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幼兒的學習要充分感知,要在遊戲化、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對於幼兒來説,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能處於一個充滿支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他們的需要、興趣被充分關注,他們的天性得以充分釋放。成人給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順應其天性,引導其發展。
具體來講,幼兒學習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在無意注意伴隨下的隨機、碎片化學習,以多種感官為主渠道的感知、體驗式學習,以動作伴隨的操作式學習,以直接興趣為動力的情緒化學習,在生活和遊戲中進行的整體化學習。
有研究表明,孩子入學準備水平對後期學業成就和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後續發展水平。但是,入學準備並不意味著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不能錯誤地或簡單地等同於識字、算術、背古詩等。3至6歲幼兒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很重要。由於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的交流,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而不是只讓孩子多識字、寫字。
同樣,幼兒早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是他們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自發地或在成人的引導下習得數的知識、技能和發展數學認知能力的過程。數學的任務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關係及數量關係,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等。比如:3歲幼兒認識“1”和“許多”,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可以利用收拾餐具等日常生活環節,讓孩子直觀感受將小碗一個一個放到盆裏,盆裏就有了許多小碗。
如果我們過早地讓幼兒學習拼音,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特別是用死記硬背等機械的方法,毫無創造性和發現樂趣,就會造成孩子過早地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我們要相信“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盡我們所能和用各種方法賦予每一個孩子力量”,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其發展規律,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育。願我們的教育能追尋孩子的發展,為孩子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