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微信現在已經成為中學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據10月28日《長沙晚報》報道,絕大部分家長願意加兒女為微信好友,大部分中學生卻不願成為父母的微信好友,有的甚至在父母成為好友後又將其拉入微信“黑名單”。看罷這則新聞,我聯想到了不久前的一次家長會上,家長們透露出一個驚人秘密:在QQ上隱身來監視孩子在校上不上網。
中學生能夠敞開心扉接納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卻在微信中屏蔽熟悉的父母,不難看出,許多學生對家長有抵觸和防範心理,説明雙方的溝通存在一道鴻溝。當然,我們也不必以此過分誇大學生與父母的矛盾,但需要反思與孩子交流梗阻的癥結。
隨着網絡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現實走向了虛擬世界,QQ、微信、微博等新興溝通交際工具快速“佔領”了孩子們的交友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孩子們社交的視野,讓相對閉塞的人際交往“天塹變通途”。然而一些家長卻喜歡在QQ、微博上潛水暗中盯着孩子,企圖把孩子的一舉一動置於自己的視線範圍。殊不知,家長良苦用心的“監視”,卻讓孩子們成了“透明人”,個人隱私和尊嚴時常被大人們侵犯。俗話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遭到監視的孩子“三十六計‘蔽’為上策”,採取屏蔽的反制措施“制裁”大人們,失去對大人們的信任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實中,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上網影響學習甚至會遭受網絡詐騙,對其加強監管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處處監視的做法卻“綁架”了孩子的自由,更壓縮了他們自主成長的空間。這種專制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贏得孩子的認同,反而適得其反,引發其叛逆,導致孩子“偏向虎山行”,甚至與家長“分庭對抗”。大人們理應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多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尊嚴,如此才能彌合雙方認識上的偏差與分歧,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曾有人説:“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懂我的心。”這説明溝通的錯位疏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有着獨立思想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人生的走向和軌跡不是大人們所能左右得了的,我們不能把長輩的意志強加於他們。
家長需要在生活中充分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沒必要事必躬親。而現行的教育模式過多地封閉了學生的成長環境,人為地限制了孩子們的自由,導致他們多元化需求在熟人環境中得不到尊重和滿足。孩子在被“綁架”的人生中沒有絲毫的自由與樂趣,便“移情別戀”於網絡上的陌生人,甚至鋌而走險到虛擬世界裏尋求刺激和快樂,這需要每一個家長深刻反思和警醒“專制”帶來的苦果。對於孩子而言,從哪摔倒就會從哪爬起,這是一種成長的歷練,更是積聚人生經驗的有效方式。放手一些,他們成長得才會快一些。讓他們在自主的人生中學會“吃一塹長一智”,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和藝術,是我們贏回孩子信任的不二法則。
解鈴還需繫鈴人,化解與孩子的溝通困境,需要家長俯下身子構建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雙邊”關係。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必須摒棄“專制獨裁”的做法,以開放的思維,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與溝通,充分尊重他們的合理意願,儘量從宏觀上教育引導,少些微觀限制,讓他們多些“我的成長我做主”,構建民主平等的教育生態,讓學生們從“監控”的溫室中自信地走向人生的“修煉場”,進而享受到更多人生的樂趣與成功。
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監視的愛是傷害,放手才能擁有。把握“放”的分寸和藝術,給孩子多些成長和發展的自由,做他們的良師益友,難道孩子們還會“拉黑”我們嗎?(楊啟鋒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渴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