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人龔錫芹:就覺得我們養得好東西,肯定有人要,賣出去肯定是搶不過來。
可這些豬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很暢銷,30元一斤的高價,根本就賣不出去。
2013年7月,眼看著第二批的30頭豬也都可以出欄了,可第一批的20頭豬還一隻都沒賣掉。
楊舒春:豬賣不掉每天都要吃。
這50頭豬賣不掉,不僅每天要增加200元的喂養成本,而且農場一大塊的收入都泡了湯,這讓所有人都很着急。大家開始質疑楊舒春,他辦農場的理念是不是,真有問題。
合夥人龔錫芹:很壓抑,壓力很大,我們投入那麼多,東西沒人買,我們懷疑我們當初的決定是不是錯了。
家人反對,合夥人質疑,而産品又偏偏賣不出去。那段時間,楊舒春的壓力非常大。常常急得睡不着覺。他開始動搖,自己當初回國創業究竟對不對。
這是當年農場裏挖魚塘時堆起來的土丘,楊舒春經常喜歡到這上面來坐坐。
![]() |
楊舒春:這是整個農場的制高點,在這裡可以看到整個農場。上來看完之後,會讓自己有繼續下去的動力,總算這一切是自己親手創造的,我相信只要在這裡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看到自己親手創造出的一切,楊舒春決定振作起來,很快他就找出問題所在,想到了一個能迅速解決豬滯銷問題的方法,而且也正是通過這個方法,農場的所有産品都開始供不應求。
合夥人:幾乎每天都有電話,也有人自己過來的,找不到我們這個地方,陸陸續續來的很多人。不僅是豬,還有我們的大米,我們的蔬菜、雞全部都有了銷路。
楊舒春究竟用了什麼方法,這麼快就把50頭豬都賣了出去。
原來,楊舒春意識到,自己的産品賣不出去,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沒有找到,願意買自己産品的消費者。他想了一個方法,讓消費者自己找上門來。
她叫何玉潔,是楊舒春的朋友,2013年7月的一天,楊舒春找到了她,邀請她來農場參觀,而何玉潔正是無錫當地一家報社的記者。
某報社記者何玉潔:我看了他的農場覺得不錯,回去就寫了一篇報道。
楊舒春:打電話給我説,上頭版了。
![]() |
2013年7月23日,“北大高材生回家鄉種地”的報道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楊舒春和他的農場也一下火了起來。
看了報道,很多人都來楊舒春的農場考察。楊舒春就會像這樣,用自己農場的産品,做一大桌子菜,讓大家品嘗。
通過展示自己的産品,吸引高收入群體成為自己的固定會員。2014年是楊舒春回鄉創業的第三年,他的農場已經按照他當時的規劃,走上了正軌,擁有會員277人。
江蘇省無錫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局長周文棟:他創業不僅是為了生計,更多的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抱負,我覺得這是大學生創業最大的特點。
今年五一假期很多人來農場參觀,記者在這裡也碰到了楊舒春的父親,這是他第一次來兒子的農場。
父母的支持和認可,也是楊舒春最大的欣慰。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一至周五13:42-14:1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