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經 >

[致富經]變着花樣賺筍錢(20140508)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08日 22:2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2 cecbe1339bb24f69b1ca424cfe09d360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4年3月29日,記者採訪時,王德斌告訴記者,赤水的筒筒筍已經過了季,只有在雲南他剛發現的一個秘密産區才能看到。為了看到筒筒筍,我們驅車趕往雲南,天降小雨,山路泥濘不堪,走了一天的山路,沿途兩邊我們卻連一棵竹子都沒見到,山路越發陡峭,山頭越翻越多,當海拔超過1400米後,終於看到了這片望不見邊的竹林,在這片竹林的外圍,正有農戶在準備進山挖筍。

  記者何寧寧:你看他人走進都得(自己建橋)。

  王德斌:你看他們自己建橋過去。

  記者:太危險了。

  王德斌:對。

  山澗流水湍急,王德斌決定帶記者找個容易一點的地方繞行上去,步行兩公里後上了山,終於在一個容易爬的山坡上看到了挖筍的農戶身影。

  王德斌:你看這邊已經就是這個竹林了,村民的話就在這裡打筍了,我們去看看吧。

  記者何寧寧:找個筍好難。

  王德斌:對,這裡才是真正山裏面的味道。

  王德斌:看看,這個竹筍的話,就是長在這裡面,你看,這邊,用不用刀,不要,要這樣掰回來。

  這就是筒筒筍,看上去又細又短,毫不起眼,可這種筍對生長的地方卻很挑剔,這也給尋找筒筒筍增添了更多的風險。

  王德斌:這裡的海拔是1400多米,這個筍的話就是海拔越高長的越好,一般最適宜生長的話,是在1400到1800米的海拔左右,最低的海拔也不得低於600米,600米以下是沒有這種竹子的。你看,你看看這邊,這個竹子滿山遍野都有。

  記者何寧寧:太陡了這個山。

  村民:還不算太陡。山很高,老百姓因為這樣很辛苦,一天基本上就是幾十來斤,幾十來斤算是最多的了。

  記者何寧寧:你昨天弄了多少斤?

  村民:弄了四十多斤。

  記者何寧寧:這樣的話,是不是産量很少?

  王德斌:這個産量本來就很少,就是原料不夠,原料太少。

  筒筒筍喜歡高溫高濕低日照的環境,主要生長地是貴州省赤水市和雲南的這片原始森林。因為稀少,挖筍的難度又大,村民在土地廟裏供奉的都是筒筒筍。

  王德斌:你看這邊,土地廟裏面供的都是竹筍,他的收入的話,三分之二就來源於這種筍。

  王德斌:就這麼大,很小的,筒筒筍。

  記者何寧寧:這個筍就集中地就在這個地方。

  王德斌:對,集中地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一片,這幾個鄉鎮。

  筒筒筍難找又好吃,在赤水,上百年來,火烤後的筒筒筍和豆花,臘肉一起被稱為赤水三寶,火烤後的筒筒筍和臘肉煲的湯,更被稱為赤水一絕。如此好吃還有名的筒筒筍,可在外地市場上卻淪落到了賣不動的境地,王德斌又是如何把筒筒筍推向外地市場,一年凈賺300萬元。

  筒筒筍有名又好吃,卻很難遠銷外地,直到2006年王德斌建廠加工時,也沒有一家企業開發,就連小作坊也很少生産。

  赤水市林業局局長袁克強:筒筒筍在我們赤水應該是比較多,但是都沒有做起來。以前就是我們赤水、到遵義、到貴陽那裏去送親戚送朋友。但是我們沒有到外地去銷售,沒有這個網絡。

  筒筒筍沒有外銷的路子,王德斌卻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經過潛心調查,他找到了筒筒筍滯銷的原因。他相信自己的産品一旦生産出來,肯定會賣瘋。

  王德斌:在赤水的土特産當中都是這樣送,沒有加工過的。但是你聞,這煙熏味多重,別人拿過去的話,不知道怎麼加工,加工出來的話,本來赤水的産品是最好的,但是大家還説這個産品不好吃,所以説我就正因為這樣發現了一個很好的商機。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責任編輯:劉岩

熱詞:

  • 致富經
  • 創業
  • 致富
  • CCTV7
  • CCTV-7
  • CCTV
  • 農業
  • 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