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侯會在博客裏表示,現行初中語文課本裏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應該拿掉,因為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殺人場面,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6月3日《新京報》)
無論侯會教授的出發點多麼善良美好,但就其言論內容的科學性以及立論依據來看,都令人啼笑皆非。自上世紀50年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以來,數以萬計的中學生拜讀過這篇文章。試問,有幾個學生因此而種下了暴力的種子?如果不是侯教授的此番言論,絕大多數人恐怕做夢都不會想到它的血腥。因為在人們的價值判斷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不過是“善”與“惡”的較量,不過是正義感和好打抱不平精神的一種體現。
退一萬步説,假如侯教授的觀點是“真”的,是正確的,那僅僅從中學語文教材中拿掉《魯提轄》《林教頭》《武行者》等篇目,仍顯挂一漏萬,孩子的世界不會隨之就變乾淨。一千個讀者眼裏,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迄今為止,或許還沒有哪篇文章能達到完美無瑕、十全十美的境界,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就連老師經常鼓勵我們閱讀的“四大名著”,也是這樣。《水滸傳》裏充斥著打殺場景,“暴力美學”貫穿始終;《紅樓夢》裏的鶯歌燕舞、卿卿我我場景,會誘使中學生早戀;《三國演義》裏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與學生的純真背道而馳;《西遊記》裏形形色色的神仙鬼怪,不利於“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塑造……
按照侯教授的思維邏輯和價值判斷,這些書似乎也應該列為中學生的禁書。不過,要是如此的話,學生還能讀什麼書呢?不學語文特別是不寫作文,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即使這樣,也難以杜絕影視作品和現實社會裏出現類似場景。在此,也斗膽建議侯教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千萬不要大材小用,否則會落入或小題大做,或“非此即彼”,或無病呻吟,或“高大全”標準的窠臼之中。
事實上,無惡,何來善?正因為惡的存在,善才成為善,並不斷被彰顯、被弘揚。學生不是也不應該生活在“溫室”或真空裏。一塵不染、和諧無邊的教材內容,無益於學生的人格健全、情商發展和心智成熟,而只會讓他們遠離真實的社會,喪失正常的辨別能力乃至生存發展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當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接受的每一樣東西,剩下來的才是教育”。這裡的“剩下來的”,其實更應成為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認真思考的對象。教育,是人的教育。首先必須把學生看作一個社會的“人”來看待,然後才能談“教育”。簡單禁止、取消,或一門心思“復古”,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千人一面、不堪一擊。而這,本質上不過是另一種暴力和血腥。
責編:趙春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