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公車改革為何容易“見光死”?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3日 08: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公車改革按説是好事,可有些地方在車改時卻偷偷摸摸進行,搞得像在做不光彩的事一樣。據報道,湖南多個市縣的公車改革就是如此,不僅不公開,不見報,連當地老百姓都不知道。有記者欲採訪津市的公車改革,當地宣傳部門一新聞專幹居然説:“這個題材敏感,暫不向媒體公佈。”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似乎不難發現這些地方低調車改的苦衷,他們也是吸取了其他地方車改“見光死”的教訓,無奈之際只好出此下策。遠的不説,近的就有去年媒體爆出遼陽宏偉區車改後書記、區長每年車補7.6萬元、弓長嶺區委書記、區長每年車補8萬元的數字後,迫於輿論壓力,兩區車補停發,車改也半途而廢。

    這無疑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呼喚公車改革,另一方面對於部分地方的探索性改革,卻又不分青紅皂白地予以抨擊,最後導致車改很容易“見光死”,又回到車改前。

    作為“三公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車改呼聲一直未有停過。事實情況也是,儘管這些地方的車改談不上什麼完美,但至少節省了公車支出。譬如杭州第一批車改試點單位車改後,其用車補貼比車改前公車開支下降了32%;年補貼8萬元的遼陽,車改前開銷為14萬元,還不包括司機工資。

    車改節約了公共財政的支出,公眾理應支持才對,為何各地車改一曝光,反而容易招來質疑,有的乾脆落得“見光死”的遭遇?車改設計者們想不通,官員們肯定也想不通,這才有了車改回避媒體的低調進行。而有些專家似乎也想不通,出面呼籲外界不應太苛刻,不要把改革者嚇回去。

    實際上公眾質疑的並不是要不要車改,相反,在取消公車並不現實的背景下,公眾是支持車改的。而且從長遠來説,貨幣化車補也是車改的大趨勢。公眾之所以批評現在的車改,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現在的車改大多是關起門來的改革。車補標準怎麼定?哪些人應該享受車補?貼公車標識的公車如何監督?這些都是車改設計者們的自我游戲,對老百姓諱莫如深。這種信息的不公開勢必會招來公眾的質疑。如津市紀委表示,推動公車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把公車與私車區分開,讓老百姓來監督。可是老百姓都不知道你要車改,又怎麼監督?再如岳陽街道辦事處一般幹部都能領到40元車補,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公務員都應享受車補呢?

    其二,在官民缺乏信任的基礎上,車補會不會異化成變相福利?區長每年車補8萬元,但憑什麼讓公眾相信他在領了8萬元的車補後,就不會再用其他形式報銷交通費了?而且相對當地普通公眾一年只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區長有什麼理由僅車補一項就高出其好幾倍?再以津市的車改而言,規定公車司機持加油卡加油,加油站有義務舉報加油卡營私現象。讓加油站來舉報公車加油的營私行為,看起來更像是個笑話。

    其實,要想真正向公車開刀,很簡單,定期公佈每輛車的每一項支出,像四川巴中白廟鄉那樣“裸曬”賬本,接受公眾的監督。這樣的信息公開無疑是車改的必要前提。

    一個經得起拷問的車改是不會害怕公眾的質疑,同樣一個致力於車改的改革者也不會因為輿論的壓力而走回頭路,偷偷摸摸的公車改革怕的不是“見光死”,而是民意監督和程序正義。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