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清華大學近日表示,不花國家一分錢,將利用校友與社會捐贈收入來籌備百年校慶。大學不依賴政府公共財政撥款,自籌資金舉行校慶活動,這在發達國家本是一件極為尋常的事,在中國卻成了令人矚目的新聞。這讓我們在感慨差異之餘,重新思考大學的“錢袋子”問題。
辦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經費。在經費負擔機制中,政府與高校應該分別扮演什麼角色?上世紀90年代,由於公共財政供給能力的局限,我國政府遵循受益者出資的原則,通過擴大高校管理自主權和引入經費成本分擔模式,提出構建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
從實際情況來看,2007年財政性撥款在高等教育經費收入中所佔比例已降至48%,相比1993年減少了44個百分點。與此形成鮮明對照,高校自籌收入的比重出現大幅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高校利用市場機制,通過産學合作、社會服務、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和社會資源推動大學發展,成效不小。
我們在讚許清華大學努力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的同時,或許該更多關注那些經費籌措渠道單一、甚至面臨嚴重財務危機的高等院校。過去10年,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在增加高等教育機會、吸納擴招學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學校的經費當中,財政撥款的比例僅為43%和38%,而學費收入在這兩類院校中所佔比例分別高達38%和50%。在財政撥款嚴重不足的背景下,這些院校的籌資渠道大都局限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學雜費收入,二是通過銀行貸款填補資金缺口。
這樣的後果,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格局的加劇。這不僅威脅到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整體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更嚴重遏制了高等教育公平性理念的實現。因此,必須強調的是,在高等教育經費負擔機制中,政府依然應該承擔核心責任,從法規和制度層面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保障高等教育的“基本公平”,促進高等教育體系的協調發展。
當然,在強調政府在推動大學發展核心責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高等院校自身的責任。各大學需要充分結合所處區域社會經濟需求,明確自身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定位,挖掘經費籌措渠道,提高經費使用效率。這將是我國高校財務運作與管理面臨的重大挑戰。
責編:趙春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