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國內鋪天蓋地的移民廣告,都着意凸顯“加拿大全民公費醫療”。但是,新移民登陸之後,幾乎都會遇到一個相同的疑問:“看病怎麼這麼慢?”
最近,記者的一位朋友蘇先生剛從中國返回多倫多。他移民加拿大將近30年,已經是加拿大公民,半年前匆匆到中國動手術,如今又匆匆拖着病體趕回來。蘇先生英文流利自如,不存在語言障礙,何苦要在退休之後這般“折騰”呢?他的經歷,足以從一個側面讓人體會到在加拿大就醫的“兩難”:排隊看病“等不起”、出國看病“呆不起”。
蘇先生去年9月份在著名的瑪格麗特公主醫院(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做手術,切除了腫瘤,今年1月份感覺不適,隨即聯絡家庭醫生復診,接受一項又一項的檢查,結果證實病情復發,需要再次手術並化療。但是,直到5月中旬,蘇先生仍被告知需要等待手術排期,時間不能確定。情急之下,他決定和家人立即飛回廣州自費求醫。經過手術及7次化療,蘇先生尚未痊癒,又必須儘早趕回多倫多,因為加拿大安省公費醫療保險有規定:OHIP持卡人在任何連續的12個月內必須在安省實際居住至少153天,否則保健醫療卡作廢;申請新的保健醫療卡至少需要等待3個月,其間的醫療費用全部自理。另外,出國時間過長,政府養老金的領取也會受到影響。蘇先生飛來飛去,實屬無奈之舉。
在加拿大,新移民登陸3個月之後,就可以向定居地的省政府申請加入全民公費醫療保險項目,獲批後將擁有一張該省的保健醫療卡(帶有照片的磁卡),看病、診療、化驗、透視、手術、住院等都可享受一卡通免費服務。然而,公費醫療保險並非“全能”,其不涵蓋的項目包括:醫院病房特殊服務費、電話費、私人護理費、出院後的處方藥物、整容外科、針灸、心理測試、非常規醫療服務以及牙齒保健等。正是由於自費項目昂貴,所以人們在求職時,都非常看重招聘機構是否提供健康保險,最常被問及的保險福利是自費藥(medicine)和牙科護理(dentistry)。
在加拿大看病,和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除非急診,根本不用去醫院,而是先預約自己的家庭醫生。加拿大的家庭醫生網絡遍佈各個社區。新移民登陸後,可以按照政府提供的網站,查詢每個家庭醫生的辦公室地址和其所能使用的語言,以及是否還有空位接受新病人開設病歷。人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家庭醫生,預約、報到、首次體檢、建立個人醫療檔案。而家庭醫生的診所,有的位於街邊,有的位於寫字樓內,有的位於購物中心,如果不注意門上的醫生名字,外觀看上去與普通的辦公室大同小異。很多醫生着裝休閒,營造的氣氛輕鬆隨意,與國內傳統印象中的“白大褂”、“消毒水”相去甚遠。
一旦有頭疼腦熱,加拿大人首先聯絡家庭醫生,預約看病時間。家庭醫生初步檢查後,如果確診為一般病症,就當即寫醫囑、開處方(病人自行到任何一間藥店取藥,但藥費自理)。如果需要深度檢查才能確診,家庭醫生就會開體檢單,或者轉診單,介紹病人去專門的體檢機構,或者專科醫生辦公室進行下一步診斷。其間,各種化驗檢查必須預約,體檢報告也需要平均2周的等待期,專科醫生和入院深切治療還要繼續預約。輪候時間之漫長,為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詬病。一份權威的調查報告顯示:加拿大患者從拿到家庭醫生開具的轉診單,到接受深度治療之間的候醫時間,全國平均約為19周,CT、B超等檢查的全國平均輪候時間約為5周。個別項目如核磁共振,如果不是急重症,需要輪候將近1年。記者採訪中,有新移民反映,曾因頭疼或者腸胃不適預約家庭醫生,但被告知,已有其他患者預約在前,最早的看病時間是1周之後。等見到家庭醫生時,不適症狀早已消失,醫生就以“沒有症狀”為由不給開常備藥,令患者哭笑不得。由於加拿大對處方藥管理極其嚴格,沒有本地醫生的處方根本買不到藥品,基本不存在“亂開藥”的現象。反倒是,有錢也未必能買藥。許多中國新移民,都會從國內帶來 “小藥箱”,以備不時之需。
蘇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求醫之路,令他對加拿大的醫療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並不否認加拿大衞生醫療系統的公正與透明,醫生專業而親切,沒有“紅包現象”,極少聽説“醫患糾紛”,但“看病慢”的根源在哪?蘇先生根據自己30年的加國生活經歷,談了切身感受。在加拿大,社會公平是傳統價值觀的基礎。醫療公平關乎生老病死,更是社會公平的重中之重。為了維護公平原則,加拿大明確禁止私立保險購買被省政府保險所覆蓋的衞生醫療服務,醫療機構都是公立性質,不存在私立醫院或者“貴族醫院”。在加拿大,醫院大都是非營利性質的,它們的運作經費是由地方政府根據預算提供,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私人慈善機構提供。醫院的服務項目均屬於社會保險範圍,醫院的服務都不能收費。醫生的酬金以其服務內容為基礎,由政府和醫生協會通過談判協議認定,醫生不能對社會保險指定的服務項目收費。私人保險公司一般不經營納入社會保險範圍內的各項服務。醫院以外的醫療服務,如家庭護理、家庭上門服務、牙醫等,不屬於社會保險系統,這些服務越來越多地被加拿大私人保險公司經營。對於加拿大居民來説,無論收入高低,都可以獲得同等水平的基礎衞生保健服務。即便是購買了商業保險的患者,雖然在病房等級、私人護理、自費藥等方面有能力選擇更高的標準,但在檢查、治療過程中的輪候期沒有任何特殊優待。醫院不會出現排隊“加塞兒”的現象。
由於涉及海外就醫,蘇先生格外關注加拿大的醫療政策。加拿大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以國家財政負擔的政府福利為主,它以稅收作為醫療保險的後盾,每個公民均可享受必需的醫療服務。各地用於醫療保障的開支主要來源於當地政府的財政撥款,這批專款由地方政府按《加拿大醫療保障法》規定用於公民患病時免費住院和享受門診服務,在國內或國外(僅限急診或者意外)都能享受。蘇先生雖然持有安大略省的保健醫療卡(OHIP),但他在中國的治療不屬於海外急診或意外,安省政府不予報銷任何費用。這一答覆令蘇先生倍感失落,雖然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加拿大的就醫“慢”讓他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壓力,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經濟上。
記者手頭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加拿大各省、區的醫療支出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致使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不能保障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費用。許多醫院的醫療診斷設備還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效率明顯不高。另外,政府監管不力,漏洞太多,資源浪費比較嚴重。比如,一些患者不願意排隊輪候,為了圖快故意誇大病情看急診,推遲出院時間等,都在增加公共事業領域的負荷。加拿大人口老齡化明顯,醫療保健需求增加,目前加拿大65歲以上老人的醫療費用已經佔到了加國醫療總開支的50%。從1990年至今,加拿大藥品價格上漲了十幾倍,在醫療開支中所佔的比例逐年增加。這些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造成加拿大患者候醫時間越來越漫長。
該報告援引一位醫療政策研究專家的評論説:儘管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政府對醫療投入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加拿大人卻需要經過最長的等待時間才能享受到醫療服務,這是一個尷尬的事實。他建議:首先,將以往以醫療機構為單位的資金劃撥機制改變為按患者就醫情況劃撥資金的機制,鼓勵醫院吸納更多的患者。同時,允許私立醫療機構參與其中,加強競爭,從而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其次,鼓勵民眾購買醫療保險,並允許醫師同時在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間提供服務,以此擴大醫療服務覆蓋範圍。最後,在年度預算允許的範圍內實行全民醫療保險費用分攤制度,使患者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
在加拿大,各种醫療制度改革的呼聲從來都沒有停止。建議很多,但雷聲大雨點小。基於社會平等價值觀建立起來的龐大醫療系統,完成任何一個轉身都非易事。就醫輪候時間只是一個側面,而整個加拿大醫改,怎一個“慢”了得?(央視網駐加拿大記者 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