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陽,可能是中國最精神的男人。”這句夾雜着戲謔的雙關語是@新周刊 説的。
11月4日,已經放棄治療的“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用飽含激情的咆哮和79個感嘆號,高調回答了“為什麼要堅定地加入安利全球事業”,儘管似乎沒人問他為什麼。他在博客中疾呼:“我需要粉碎我的小愛、小我和自私!我每天很痛苦,因為我生活在小愛、小我和自私之中!安利事業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助人的偉大的事業!”他還宣稱:“第一天用安利牙膏,牙齦就不出血了!和美國太太的關係親密了!”説實話,全文很精彩。
一味的個人表演,並沒讓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走向巔峰。相反,這個曾引領英語學習熱潮的品牌,在呈幾何式爆發增長的教育培訓行業中漸行漸遠。如今,提起李陽,人們想到的更多是“李陽打外國老婆真狠啊!”“李陽打完老婆還振振有詞!”“李陽去搞傳銷了!”
在中國,只要是“90前”,都或多或少了解些李陽的演講功力。
2000年前後,英語在中華大地上如日中天之勢已經開始顯現,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肆意生長,新東方的中國合夥人們正開始計劃用英語實現他們的“中國夢”。那時,李陽是真正的第一梯隊領軍人物。他以拉大篷車隊進城市、下鄉村游學演講的方式,將英語教育深入到中國各地的中小學校。他那種瘋狂的精神和英語學習的勵志故事,曾掀起國人一陣瘋狂學習英文的浪潮。
筆者在東北的一個小城度過童年時光。小升初前的那段時間,正是“瘋狂英語”流行時,到現場跟李陽喊英語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很多同學特意跑到省城去聽他的現場演講。這种經歷可以成為和小夥伴們炫耀的談資。筆者也曾由父親帶着趕赴現場,跟幾百人一起喊英語。事後,父親覺得有點不大對勁,但當時只是説,李陽不大像個老師,有些做法讓他想起了他小時候見過的一些場景。
那時候,很多英語培訓班都打着“瘋狂英語”的旗號——儘管不能確定它們和李陽是否真的有關係。筆者曾報名參加過一個聲稱是“瘋狂英語”的培訓班,老師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大聲,二是背課文必須快——快到要在3秒內背完人教版初中教材第一課的課文。筆者至今不理解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英語水平有什麼益處。後來,那個培訓班被教育局查封了。
事實上,李陽的“洗腦式”教育方法一直飽受爭議。
“瘋狂英語”以單一的口語傳授為核心,沒有成熟的商業推廣模式,因此必須借助於和訴求於一套系統的理論,並借助某種勵志和精神,才能廣泛推廣。於是,一套成熟的瘋狂英語口語發音手勢和“愛國主義”色彩濃厚的英語勵志教育體系誕生了。在無數孩子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的同時,李陽一邊印證着“讓三億人講一口流利英文”的推廣口號和決心,一邊用幾百元一套的教材和幾千元一期的英語集訓活動,肥了自己的腰包。
質疑李陽教學方式的高潮,來自“下跪事件”。
據報道,2007年9月教師節前夕,李陽到內蒙古包頭市四十五中給學生們做“瘋狂英語”講座,在一陣感人的音樂聲中,李陽要求學生們閉上眼睛進行反思,隨後誘導説:“現在教師節馬上就到了,我們應該感謝恩師,讓我們給自己的老師磕個頭,表示我們的感恩之心。”結果就出現了2000多名學生集體跪拜的鬧劇。消息傳出,輿論譁然。面對眾多網友的指責,李陽解釋説,這是普通的、偉大的一跪!是他使學生們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9月12日,李陽又現身武漢某高校。這次他鼓動女學生“剃髮明志”,成為其“親傳弟子”。有評論稱,在商業利潤強烈的刺激下,李陽狂熱地追求新聞眼球和轟動效應,做起宗教式宣傳。
作家王朔曾如此評價李陽的“瘋狂英語”:“我見過這種煽動,那是一種古老的巫術,把一大群人集中,用嘴讓他們激動起來,就能在現場産生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可憐的人也會頓時覺得自己不可戰勝,這與其説是打氣,不如説是省事或説愚弄。中國的很多事都是這麼辦的,做一場夢,把所有問題解決掉。”“李陽是在不遺餘力、捶胸頓足地傳播知識,但那些熱情接受他的人群的一張張亢奮的臉顯得格外愚蠢;他張揚愛國主義,可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種族主義者;他的打扮、舉止和待人接物的態度處處像一個成功人士,但總不免讓人聯想起其他成功的騙子。”
有網友在微博上稱,李陽加入安利,根本算不上轉行,只是更明目張膽、義正言辭地做他一直所做的事情。
《南都周刊》這樣描述李陽的“兩天兩夜魔鬼訓練營”:
學員們把手冊高高舉過頭頂,神情亢奮,臉色明亮,像染上一層釉質。
他們穿着統一的白色T恤,腹部印着“為世界創造一個奇蹟”。每個人在開課之前都領到一個裝着學習資料的紅色布袋,快放學時,李陽要求大家在座位上齊舉布袋拍攝合影,一個個快樂的腦袋在紅海中影影綽綽,看上去頗有神聖感。李陽在課堂帶動方面無疑技巧高超,他知道什麼時候説什麼話最能撩撥這群學生,而且習慣把每句話的最後一個詞留給學生來補充。
“我説你們是——”“神!”
“因為我是——”“神!”
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琼斯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麼叫法西斯主義,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如“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動鑄造力量”,並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浪潮”,還設計了一個標誌性的動作。學生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像納粹分子。他們發傳單,拉攏新的成員。只用五天時間,這個班就由20人變成了200人。最後,琼斯在學校大禮堂召開了一次大會,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國的影片:整齊劃一的制服和手勢,集體狂熱的崇拜和叫囂。學生們面面相覷,羞愧不已,沒想到自己這麼輕易就被操縱了,心甘情願地當了一回衝鋒隊員。
後來,德國電影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將這一事件拍成了電影《浪潮》,以此警告世人:我們離法西斯獨裁只有五天。
假使只有李陽一個人有這樣的教法,其實還算正常。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很多學校的校長、負責人、教育系統的領導,還把他看作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方法,把他請來,把幾千個學生組織起來。學生的家長把孩子送來下跪,不僅是衝着他,也衝着學校跟教育系統。
所以有人呼籲:李陽既然離開了,就不要回來了。去真正需要你的傳銷界,哦不,直銷界吧,就算是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