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政策激活中國經濟“萬頃碧波”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一手抓緊疫情防控、一手抓好經濟運行——眼下,這是最迫切最要緊的“兩手抓”辯證法。

近日召開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對當前和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其中關於復工復産、就業、物價等方面的決策部署,不僅溫暖了民心,也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它既考驗著衛生健康層面的防控水平,也考驗著公共治理現代化的層級水平。不獲全勝,不言成功。當前,我們要以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也要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全力推進有序復工復産工作。

這是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目標任務的務實施策。一方面,把“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産”放在首要位置。説到底,防疫與生活都離不開高質量發展“打底”。靠船下篙,才能行穩致遠。全面恢復生産生活秩序,需要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另一方面,把雪中送炭的暖心政策放在重要位置。換言之,這是考驗宏觀調控能力與取向的關鍵時刻。對企業,要用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打通堵點、擴大內需,減負、穩崗、擴就業;對民生,困難群眾要兜底、罹難家庭要照顧、疾病患者要救治,主副食品供應不能斷檔、春季農業生産不能疏忽、脫貧攻堅任務不能耽擱。此外,還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外商信心。

一樁樁、一件件,要求很細、措施很實,壓實了黨員幹部的責任,提振了打贏這場阻擊戰的信心,既熱了企業的心,也暖了人民的心。

疫情總要過去,生活還得繼續。中國經濟究竟是“一片大海”,還是“一個池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道2020年開春的高難度“附加題”,中國再次給了全世界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我們能看到的是:過去一週,支付寶掃碼乘公交、地鐵客流回升超五成,北上廣城市公共交通“回暖”;青島、瀋陽等地駕車出行率先體驗了“堵車”的滋味,不少城市中心區域早晚高峰道路車流繼續擁堵。當然,還是數字更有説服力:目前,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超過70%;全國糧食應急加工能力復産率超過70%;煤礦産能恢復率達到76%;鐵路裝車數已恢復到節前正常水平的95%左右……為防疫,全國一起“宅”;為復工,説動就動起來。這樣的效率和應對,用精準與科學來概括恰如其分。

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是明顯的,中國經濟巨大韌性和潛力的特質也是明顯的。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聞發言人蓋裏·萊斯所言,中國政府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迴旋餘地來提振經濟。近期黨中央就防控疫情、恢復生産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就是政策空間的體現,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則是迴旋餘地的空間。在中國經濟的“大海”之上,是經濟總量近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人才資源的“萬頃碧波”。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大海有些風浪實屬正常,但風浪從未將大海掀翻。有黨中央的暖心政策在、有14億人民的信心在,中國經濟的“萬頃碧波”,必會風景獨好、春光無限。(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