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發展的中國經濟扛得住疾風驟雨

特約專家董少鵬

  20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關鍵年份,一是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二是三大攻堅戰即將取得決戰成果,三是在人均1萬美元收入基礎上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但就在新年開始之際,一場牽動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給經濟社會運行帶來衝擊。

  短期來看,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餐飲住宿、公共交通、商場、電影院等人群密集型消費的交易量驟減,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現在預測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具體數據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簡單用17年前SARS影響的模板來測度此次疫情的影響。這是因為,我國經濟總量已接近100萬億元,與17年前13.66萬億元的規模相比,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結構、運行方式都已發生很大變化。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背景下,人們應對疫情的模式也發生巨大改變。客觀來看,互聯網化的重大疫情防控模式既有高效率的優勢,也有容易誘發過度反應的弊端。當前,要在保持及時、全面、準確披露疫情信息的同時,加強預期引導,防止群體性的預期過度波動。

  由於居民消費、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已超過50%,儘快遏制住疫情,才能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所以,黨中央果斷決策部署,對疫情防控採取最徹底最嚴格的措施,這既是疫情之戰,也是穩定經濟之戰。在全面保持防控力度的同時,中央也強調了區別對待,即“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近期,針對部分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短期內面臨的經營困難,財政、金融、稅收等階段性救濟政策已經下達,特別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於所有關係國計民生領域的産業部門、企事業單位及時給予金融財政支持。相信隨著疫情逐步緩和,經濟運行特別是各類市場運行將恢復常態;經過努力,全年經濟增長可以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已經接近100萬億元,每年的增量就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全年的總量。中國也是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是全球産業鏈最齊全的國家。中國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市場資源是寶貴的,也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中國擁有獨特的體制優勢,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體系和能力。其實不難想象,如果不是在當代中國,面對如此重大疫情的衝擊,經濟社會的損失會有多大。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龐大的市場規模,開放發展的市場體系,廣闊的産業成長和消費空間,不斷增強的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共同構建起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積極進取的全貌。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再次展現了中國上下一心應對危機的強大能量,體現了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這樣一個現代經濟體經得住風雨考驗,扛得住疫情衝擊,即使遭遇短暫迂迴,仍能繼續堅韌前行,繼續擔當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特約專家董少鵬為證券日報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