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痛感轉化為奮進力量

特約評論員謝偉鋒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之祭,民之願”。在這個沉痛的日子裏,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我們以國家名義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不僅是表達“怎麼看過去”的鮮明態度,更是彰顯“如何向未來”的堅定決心。

公祭日,以悲痛之情祭奠國殤。時間,是最公正的記錄者。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讓30多萬生靈慘遭殺戮。今天的我們,再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墻體上“遇難者300000”的字體,即便已經過去82年,仍然有著鑽心刻骨的切膚之痛。那不是抽象的數字,是鮮活的生命,更是幸福的家庭。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國破家亡胞死之痛,它能鑿透時光的壁壘,真切地撞擊和噬咬著此刻我們心裏最柔軟的地方。長空鳴笛,山河嗚咽。國家公祭日裏,城市上空迴響著振聾發聵的警示之聲,那是提醒人們,南京之痛亦是國家之殤。時過境遷的我們,對這段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怎敢有絲毫遺忘?

公祭日,以尊崇之心珍愛和平。南京城墻上的斑駁彈孔、空對江風的“萬人坑”纍纍白骨、30多萬與金陵一起陷落的同胞生命……歷史的證物清晰地告訴我們,今日之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憑空構建的大廈,而是在亙古浩劫和文明罹難之後的重生。“生生不息,山高水長”,和平永遠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基石。然而放眼世界,依然有陰晴不定的國際敘事,一些國家妄圖篡改戰後秩序。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高規格設立公祭日,就是向世界展示珍愛和平之心,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有力撥正。

公祭日,以民族之力矢志復興。目前,我們處在最為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當驚世界殊”的發展,不僅是基於和平穩定的大背景之下進行,更是依靠我們越挫越勇的民族精神力量。設立國家公祭日,是為了讓每一名中華兒女都記住這段歷史,用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敘述與深刻反思,去培養民眾愛國主義情懷,讓國人深刻明白到積貧積弱的國家是無法承載一磚半瓦的安寧。“國家公祭,祀我國殤。”矢志復興是一段往前的征程,但對歷史的回望依然是一個大國走向強國的必備課。

國家公祭日,讓歷史痛感化為奮進的力量。“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國家公祭日裏,在緬懷中涵養家國情懷,在悲痛中汲取前行力量,使得我們對歷史、現實和未來有了再一次的深刻把握。歷史演變的道路註定不是坦途,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我們定能與更多人同心同向同行。(特約評論員 謝偉鋒)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