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打拐莫因“梅姨”烏龍而偃旗息鼓

特約專家舒銳

警方根據供述,畫出的嫌疑人“梅姨”畫像

警方根據供述,畫出的嫌疑人“梅姨”畫像

近日有網傳消息稱,人販子“梅姨”在郴州北湖區發糖果騙小孩時落網。經廣州市公安局辨認,最終確認該女子不是“梅姨”。10月中旬以來,廣東佛山和清遠、浙江金華蘭溪、河北保定等地警方均對外辟謠稱,並未發現“梅姨”在當地出現。

綜合現有報道來看,“梅姨”目前最主要存在於“同案犯”張維平的供述以及自稱與其接觸過之人的描述中。張維平供述先後拐賣9名男童,都是通過“梅姨”找到買家。其實,正如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官方微博所言:“梅姨是否存在,長像如何,暫無其他證據印證。”最嚴格意義上,我們確實無法確定是否存在“梅姨”,抑或存在多個“梅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於揪出“梅姨”,並將其繩之以法進而找到孩子線索的熱切期待。

正是這份善意滿滿的期待使得全民打拐的“梅姨”畫像屢屢刷屏,恐怕也使得“梅姨”成為了被網傳抓到過最多次的人。客觀上,這些烏龍事件的背後,難免要消耗警力等諸多社會資源,也難免讓網友們一次次地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糾結、煎熬,乃至自我否定、相互揶揄、彼此撕裂。但筆者以為,我們並不能因為出現過“認錯”與誤傷,就完全否認網絡全民參與打拐的重要意義,更不宜將那些無心的“錯認者”輕易界定為造謠者,甚至揚言要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

1

政府和公民原本就是社會秩序的共同維護者,共建共治共享更是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網友們對人販子深惡痛絕並積極參與打拐,不僅是人性上的情感流露,也是參與社會治理意願的自然表達。我們需要堅信,在打拐領域,群眾依然是必須依靠的力量,而網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當下鄰里之間彼此陌生的不利防拐因素。事實上,近年網絡打拐已經取得了不小成就,僅在公安部“團圓”系統一個平臺開通的當年即找回1274人。

當然,我們也要對網絡打拐所産生的問題予以反思。就拿“梅姨”系列烏龍事件來説,不少本可以避免,或者能夠很大程度地降低不利影響。首先,網友們掌握的信息仍顯碎片化,即便是兩次照片也相去甚遠。雖然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佈,但這張畫像本為原作者根據新線索所畫。畫像究竟以哪張為準,官方還是沒有給出準確説法。其次,網友們碎片化地解讀信息,“梅姨”約65歲,而好幾個所謂疑似梅姨者顯然並非此年齡段。再者,網友們將所謂疑似梅姨者的視頻與照片在網絡廣泛傳播,這也侵犯到無辜者的人身權利。

站在官方的角度考量,有必要在不影響偵查進展的情況下,為群眾提供更為全面、準確的打拐信息並及時更新,同時對群眾做出有效引導與疏導。而且,還需要健全領養機制,從源頭上讓人販子不想拐,不敢拐。而從群眾的角度來看,不僅需要打拐的滿腔熱情,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要盡可能避免誤傷無辜。而且,作為家長,尤其是老年人,應提高安全防範意識,避免發生兒童被拐賣的悲劇。

當網絡的大數據與線下無所不在的群眾相結合,再加上完善制度與未來科技的加持,終將産生更深遠的打拐實效。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將網絡打拐堅持到底。我們需要相信,只要網絡打拐的群眾熱忱一如既往,“梅姨”終將無處遁形,“梅姨們”也將永遠不敢抬頭作惡。(作者舒銳係法律工作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