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白晝流星”,照見扶貧幹部赤誠初心

特約評論員雷鐘哲

  “各位親朋好友、領導同事及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條朋友圈時,我已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是扶貧幹部馮永成最後的告別。地點顯示為廣東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發佈人是他的妻子。他的生命定格在2019年10月8日,43歲。淚奔、心痛……很多親人、朋友、同事以及他幫助過的人,在留言中寫下了不捨與敬重。

  然而,他們再也收不到他的回復了。

  有一種感動直抵內心,有一種信仰令人敬佩。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死後能夠贏得人們的懷念與讚揚,他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他一定在有限乃至短暫的生命週期裏做出過不同尋常的貢獻,留下了閃光的生命軌跡,讓人感嘆,讓人追憶,以至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扶貧幹部馮永成,就是這樣一位讓人不捨與敬重的人。

  看過今年國慶檔爆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人,一定對這部影片所包含的7個打動人心、引發共情的故事印象深刻,原因就在於故事中蘊含的愛國情、民族情、人間情……觸動了觀眾內心的柔軟。其中《白晝流星》把老知青的人間大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真情大愛成了喚醒良知、匡正方向、拯救靈魂的良藥。巧合的是,馮永成的事跡像極了《白晝流星》。

  是他,在2016年5月的入戶調查中,發現了10年前父母突然失蹤後跟著奶奶生活的青青和大她兩歲的哥哥希希,看著面黃肌瘦、目光呆滯的兄妹倆,馮永成覺得他們可能病了,便開車帶著他們去醫院。“在等待看病的時候,我抱住兄妹倆,他們終於開口笑了。”從此,兄妹倆對馮永成由開始的抵觸變成了後來的信任。3年後,曾經的問題少年希希,即將成為一名緊俏的技工。可他們的“馮爸爸”,卻再也回不來了。

  還是他,3年前看到覃大妹、覃小妹初中畢業後因家裏經濟困難、父親身有殘疾,不得已告別校園,開始幫工掙錢。馮永成登門找了她們的父親覃福興,勸説他同意兩個女兒繼續上學,而且跑前跑後,解決了姐妹倆上學的費用。如今,姐妹倆已經在肇慶市復退軍人醫院工作了3個多月。“沒有馮書記和扶貧工作隊,我們就不會再讀書,就沒有今天的我們。”覃大妹説。

  歷史註定會銘記新中國持續開展的扶貧事業,因為這是人類反貧困鬥爭的偉大奇跡。中國在2013-2018這6年來,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從救濟式扶貧到開髮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我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世界銀行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聯合國對此也高度讚揚。歷史也註定會銘記以往和目前奮戰在脫貧一線的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他們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摸底數、挖窮根、探出路,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幹出了驚天動地的成就,見證了忠實赤誠的初心。他們,在扶貧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奉獻。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770多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留下了無愧初心、不負芳華的一頁。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個人的生命,只有和祖國命運、人民幸福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産生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才會放射生命的光華。世界上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幹出來的精彩。我們讚頌、懷念、追憶犧牲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繼承他們的遺志,堅決啃下脫貧攻堅路上最後的“硬骨頭”,用奮鬥的雙手繪就全面小康的美麗畫卷,繼而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如此,才能告慰他們不朽的靈魂。(特約評論員 雷鐘哲)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