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七十載·草原新發展】赤峰市探索“治沙+致富”“生態+增收”的新路

央視網評論員劉波

翁牛特旗的治沙成效

翁牛特旗的治沙成效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

對於內蒙古自治區而言,這一指示有著更加深遠的意蘊。如何才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交上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使命在肩,刻不容緩。

10月17日,“見證七十載·草原新發展”線下走訪團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重點了解當地的沙漠化治理情況。赤峰市翁牛特旗是內蒙古自治區33個牧業旗之一,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1952年,這裡曾有一顆“紅星”閃耀全國,我國第一個畜牧業合作社——烏蘭敖都合作社在這裡成立。歷史上的翁牛特旗,水草豐美,森林茂盛。然而,受乾旱、開荒、濫牧等因素影響,草場一度退化沙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這裡的沙漠治理,自此,翁牛特旗開啟了漫長的治沙之路。自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內蒙古翁牛特旗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在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本建設,沙區各族幹部群眾不斷總結經驗、勇於實踐創新,持續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翁牛特旗飼料加工中心

翁牛特旗飼料加工中心

治沙先修路,總結治沙經驗。“實踐證明,科技的突破和技術的引領是制勝的法寶。在與風沙的搏鬥中,翁牛特旗根據當地的地域特點,以路治沙,成為了該區治沙的創舉。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修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帶動治沙”的防沙治沙經驗,先後開通了10條穿沙公路,總里程220.5公里,並圍繞公路開展沙地綜合治理面積180多萬畝。網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區切割成了若干個治沙單元。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地深處,綠色則由公路兩側向外擴展。

修路治沙成果喜人。就拿2009年11月開始實施的圖哈線公路來説,該條公路全長32公里,目前共完成治理面積21.7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25畝,飛播造林9萬畝,封山(沙)育林10.5萬畝,在飛播、封育區內完成夾設沙障2萬畝,液體膜地面處理技術應用500畝,架設圍欄6萬延長米。重點打造了4個核心區:一是沿路兩側翁旗沙生植物帶建設區。建設面積2萬畝,栽植以灌木白檸條為主的沙生植物帶43條。二是南入沙環路飛播地面處理技術應用區。建設面積2000畝,主要栽植樹種7個,採用機械沙障、生物沙障、化學方法處理地面。三是北入沙環路喬灌混交林治理模式區。建設面積1000畝,主要栽植樹種4個。四是額日茫哈生態經濟圈。建設面積500畝,主要栽植樹種4個。

科學施策,創新機制注活力。治理沙地投資大、見效慢,僅靠國家投入遠遠不夠。翁牛特旗變單純依靠國家項目資金投入,為社會多元化投入,綜合採取拍賣、出租、入股、招商、向上爭取項目等多種投入方式。生態固沙、農田草原防護、林草糧複合經營、沙地整理、以水治沙,翁牛特旗不再一味造林,而是根據沙區的地貌特徵、人文環境,多元治理。打破鄉村界線、項目界限,同時進行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山育林。治沙打破了行政界限,把沙地分成了3個治理分區和3條治理帶,將交通、林業、農業、畜牧、水利、農機等資金捆綁使用,治一片成一片,形成了規模治理的效應。

翁牛特旗將沙地變成了“綠色銀行”

翁牛特旗將沙地變成了“綠色銀行”

變害為利,科學治沙走出特色道路。在傳統觀念中,沙地是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禍害。然而,今天的翁牛特人卻轉變思路,學會了變生態劣勢為發展的優勢。為從根本上改變全旗脆弱的生態環境,近年來翁牛特旗不斷加大沙産業開發力度,過去在人們眼裏一文不值的白眼沙的開發利用也邁出了可喜步伐。旗裏招商引資2.5億元,開發了玉龍沙湖、其甘等旅遊度假區,開闢了大漠響沙、沙地越野、沙漠沖浪等旅遊項目。目前,全旗沙地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近40萬人,創産值3.7億多元。同時翁牛特旗推廣招投標造林、合同製造林、先造後補等一系列新機制,真正調動了農牧民、社會組織參與造林的積極性。尤其是公司造林方興未艾,80多家造林企業相繼成立。治理後的沙地栽上了楊樹,這些樹木成材後産值劇增,真正變成了“綠色銀行”。翁牛特旗在治理沙地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治沙+致富”和“生態+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積極發展林沙産業,變害為利,從簡單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轉變,使沙産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産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的目標。

沙漠治理,道阻且長,但自強不息的內蒙古人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道路,走出了一條生態良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從“防沙治沙”守護生存防線到“管沙用沙”綠富同興的歷史性跨越,用執著和汗水在廣袤大地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綠色傳奇。(央視網評論員 劉波)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