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産業鏈“卡脖子”短板

特約專家朱明皓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回眸這7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工業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定基礎,製造業的規模也躍居世界第一,為全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製造業領域,各種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充分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産業基礎薄弱。如,一些“致命”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工業軟體大量進口依賴,部分産品質量可靠性和一致性差、試驗驗證能力弱,應用市場環境,産業基礎發展滯後,與其他産業發展不相適應。産業基礎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製造強國,乃至國防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阿喀琉斯之踵”。

産業基礎是指同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佔據統治地位的與産業相關的生産關係各方面的總和,包括基礎産品、基礎技術、創新體系、基礎文化、基礎教育和人才、基本政策、基礎設施等基礎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係。從國家産業鏈發展安全和製造強國建設來看,在當前一段時期內,産業基礎應聚焦于基礎産品和基礎技術,圍繞“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包括高端芯片和傳感器)、基礎材料、基礎檢測檢驗設備和平臺、基礎製造工藝和裝備、基礎工業軟體”五個方向開展佈局。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應抓住這五個方向,尊重企業發展規律,發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訂單和市場推動産業基礎領域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産品迭代,引導金融業提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增進。支持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系統解決産業基礎相關領域的工程化和産業化關鍵問題,構建全面提升的良性循環機制。發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國防和民用工業融合中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地方的作用,引導各地關注産業基礎高級化。

實施産業基礎再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頂層設計,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入手,以“結構體系”和“創新體系”再造為著力點,分類組織實施。

再造産業基礎的結構體系,“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點線面結合”進行整體推進。一是政府聚焦在小試、中試、試驗驗證、檢測檢驗等工程化“市場失靈”階段,解決一批“卡脖子”的基礎産品和基礎技術,形成“點”的突破。二是引導市場進行産業鏈要素集中投入,一條龍解決“下游不信任上遊,上遊找不到應用場合”的矛盾和國産化應用難題,形成“線”的拉動。三是利用好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在全球産業鏈中,引導各行業挖掘培養一批“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某一細分市場中佔據領先市場地位和技術水平,以這些企業為核心,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高技術特點的産業基礎領域世界級産業集群,形成“面”的展開。

再造産業基礎的創新體系,推進“鏈式創新”。一是開展全産業鏈持續創新能力建設,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對“斷鏈”逐一“補鏈”,提升基礎産品和技術的供給能力,打通産業鏈各個環節,形成基礎産品和主機産品的互融式創新。二是開展産品全生命週期創新能力建設,以共性技術能力供給為核心,按照基礎産品的生命週期進行創新要素佈局,打通産學研用阻滯環節,支持培養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良性循環。三是開展政策全流程創新支撐能力建設,注重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協同配合,集中政策的著力點。

在這一個歷史機遇期,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製造強國建設,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的以夯實産業基礎能力為根本,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産業發展的短板,增強自主能力,打造戰略性、全局性、高可控性的産業鏈。(作者朱明皓係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製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