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山深處“喚醒心靈”的支教工作者致敬

特約評論員徐永霖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70週年、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9月9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佈陳立群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原杭州學軍中學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陳立群身上,有許多耀眼的光環標簽。但最讓人感動又肅然起敬的,是他支教工作者的身份,和淡薄名利、支教扶貧的一片丹心。

  從古至今,不論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歌頌,還是“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的讚美,人們對老師之所以充滿尊敬與愛戴,不僅是他們能夠“授業解惑”,更因為他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春風化雨般將學識修養、道德情操等一併無私傳給了學生。

  實踐證明,陳立群就是這麼一位好老師。

  婉拒百萬高薪後,他在花甲之年來到貴州苗鄉,通過制定管理制度、義務舉辦講座、設立“獎教金”等舉措著力整頓校風教風,提升師資隊伍水平。他用愛與責任詮釋教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學生,讓他們能夠通過高考走出大山,帶動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寨子脫貧出列。2019年,在他所支教的中學,有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可以説,他既是教育事業中潛心教書、用心育人、樂教善教的好老師,也是脫貧攻堅戰場上至誠為民、擔當奉獻、專注教育扶貧的實踐者。

  “教育,就是要把人性中的善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出來,並付諸實踐,綿延後代,完成人類精神文明健康和諧的傳承。教育即心靈喚醒。”在《我的教育主張》一書中,陳立群這樣詮釋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大多數孩子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而言,讀書是改變命運最重要也最具深遠意義的途徑,如何將外在的嚴格要求轉化為學生自發、內驅的強大動力,讓他們樹立高遠的志向,積極主動去學習,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是最需要教育工作者發揮出良好作用的環節。陳立群對於“心靈喚醒”“精神教育”等觀點的理解與踐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其優先發展教育和“扶貧先扶志”的理念與行動,也值得廣大幹部們點讚和致敬。

  歲月很遠、也很近,無非是過去、現在、將來的更替;世界很大、也很小,無非是你、我、他的距離;人生很長、也很短,無非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印記。我們樂見也相信,會有更多像陳立群一樣的教育工作者,用愛與責任點亮更多孩子們心中的夢想,用教育的神奇力量為更多聚光燈照不到的貧困家庭帶去希望。(特約評論員 徐永霖)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