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我就一個百平方米的小銷售點,自己倒騰點兒貨賣,賺點小錢養家糊口,為什麼非要讓我辦個公司多花錢?”四川成都一位個體商戶向國務院督查組投訴時表示自己深感委屈與不解。據新華社報道,國務院第十二督查組循跡深入基層暗訪,了解到在成都市雙流區九江街道幾個社區存在強迫小商戶到指定對象處註冊公司,無故加重小商戶經濟負擔的情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説,市場是多重要素的集中體現。它的正向激勵點,包括不斷成長的需求、消費升級的商機以及主動開放的趨勢。不過,對於更多微小的市場個體而言,最具吸引力的還是一流的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反之,則催生出一大幫“用腳投票”。
明明只有“雞”的規模,卻非要個體戶裝“牛”,成都一些街道與社區的做法,在全國各地想方設法優化營商環境的大背景下顯得格外異類。“放管服”的改革,是要讓政府部門時刻秉持著“店小二”服務精神,主動“打開門”“俯下身”“心貼心”地傾聽市場的需求之聲,解決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堵點,讓大家真正得到實惠。相形之下,成都這些街道與社區的做法,活脫脫一副“有權任性”的模樣。
退款現場(國務院第十二督查組供圖)
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往往在基層有著最大的映照。如果是基層政府工作人員“亂作為”,增加市場主體負擔,就可能面臨地方和市場“雙輸”的結局。從報道來看,成都市雙流區九江街道幾個社區裏,上百個體戶“被公司”、“只有到這家交錢辦手續,才能做生意”……諸如此類的聲音反饋,都是基層“亂作為”的典型表現。把開辦公司數量當成顯示政績的“踏腳石”,把公司登記收費作為“唐僧肉”,人為製造各種隱性壁壘使得小商戶“瞎折騰”,直接損害營商環境而不自知,這樣的短視,又如何在各地“等不起、慢不得”的營商環境競爭中先人一步?
改善營商環境,不容“亂作為”的任性。多推“啃硬骨頭”的舉措,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這才是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一以貫之的應有之義。其中的關鍵,是不能在過程中變味、跑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善營商環境,從來就是“刀口向內”的改革舉措——主動做“加減法”,善於利用市場化機制,增大開放和包容的程度,以及建立明確的地方官員考核機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抓手。要作為,更要好作為。如此,才能不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特約評論員 謝偉鋒)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