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才夠花?別讓大學生活被高昂消費綁架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近日,一個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紅網絡,她希望母親給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但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她覺得很委屈,認為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記者走訪調查多所高校發現,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在1500-2000元之間,少部分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個別學生的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

  大學生需要多少生活費,本來是一個“私人訂制”的事情,之所以在輿論場引發了熱議,關鍵在於其背後涉及大學生過度消費、理財教育、勞動教育等諸多深層次的問題。

  理想狀態下,只要大學生自己足夠懂事,能夠做到量入為出,不胡亂花錢,家長完全可以按需供給。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實中卻有不少大學生缺乏節儉的觀念,習慣於向父母伸手要錢。就像新聞裏的大一女生一樣,明明已經是獅子大開口了,卻還理直氣壯地感到“委屈”。這樣的孩子應該深刻地自我反省一下,這些錢到底是必要的學業開支還是享樂型的純消費開支?

  大學是求學的地方,大學生活理應以學業為重,生活上更要理性消費。一味地追求生活的舒適度甚至盲目攀比,被消費綁架,必然會影響學業這個重心,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因為過度消費得不到滿足,還瞞著家長落入了校園貸的陷阱。近年來,大學生因為過度消費、超前消費而陷入校園貸困境乃至走上絕路的事情,時有聽聞,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瞄準大學生進行“精準打擊”的校園貸固然需要依法嚴肅整頓,大學生本身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儘快補上理財教育這一課。

  時代不同了,雖然如今的大學不再需要寒窗苦讀,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大學是通往社會的一道橋梁,面對形形色色的物欲誘惑,更需要擺平心態、戒驕戒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儘量擺脫伸手黨的角色,嘗試通過勤工儉學實現自力更生。如果能夠花自己的錢,走自己的路,這難道不比深陷各種消費焦慮而向父母伸手要錢來得更坦然心安?(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