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學生放棄清華北大”的新聞背後,我們該看到什麼?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近日,一則安徽當地媒體“亳州一中8學生集體放棄清北 校長:不能'綁架'學生填志願”的報道引起熱議。報道稱,安徽亳州第一中學的袁梓琪、張金宇等8名同學,高考成績雖然遠超清華北大在當地的錄取線,但8人選擇放棄入讀,轉而選擇了自己心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

  清華北大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聖地,竟然有一所學校的8位學生集體放棄,不能不説是一個極具驚爆性的話題。

  正當公眾近乎一邊倒地為這種聽從本心“不唯名校”的做法點讚之際,事情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反轉”。有網友發現這則新聞可能“經不起推敲”。清華大學也表示,8人中袁梓琪、張金宇事實上的招錄情況和安徽當地媒體的報道存在出入。其中,袁梓琪並未獲得清華的優惠加分,根本夠不上清華的分數線。

  從這個新聞的源起來看,學校的用意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據悉,亳州市第一中學官方微信一週前曾發佈《今年,亳州一中沒有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原來是因為》的文章。姑且不論文章內容是否有“水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這篇文章的意思。之前的報道中,就明確提到因為8位學生的集體放棄,學校罕見地出現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的“零記錄”,一度讓這所百年名校的教學質量被打上問號。校領導和這些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後,尊重了學生的志願。這樣的“尊重”,同樣耐人尋味。

  “炒作”“牛吹大了”“弄巧成拙”……8名考生放棄清北的消息到底是事實還是烏龍?一時之間,質疑之聲四起。然而,從此消息一經曝出便被推上熱搜的輿論關注度來看,即便有“炒作”因素,但其所傳遞的“不唯名校”的價值觀依然值得肯定。綜合目前的確切消息來看,亳州一中有學生高考成績達到了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而主動放棄,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他們的放棄大多是經過充分“算計”之後的無奈之舉,但這種“不為清北而折腰”的做法,無疑彰顯了對自己志趣的尊重,更錘煉了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的勇氣與信心,這也正是公眾紛紛為之喝彩之處。無論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有多少出入,這樣的價值觀理應客觀存在,值得推崇。

  謹以高考分數683分的張金宇為例,超出了清華大學的錄取線,何以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張金宇喜歡的是計算機專業,雖然他原來的第一選擇是清華大學,但由於該校的計算機專業在全省只招五名學生,無法如願,而對其他專業他不感興趣,只能放棄。後來通過打聽,張金宇覺得上海交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更適合自己,於是便報考了。

  毫不誇張地説,張金宇的選擇極具代表性。近年來,相當一部分高分學生在填報志願時已經漸趨理性,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很有主見,已經不再“非北大清華不上”了。他們在選擇時非常在意自身的志趣,對相關院校的專業也做足了功課,不會為了進所謂名校而輕率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英國文學評論家切斯特頓説,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實之間關係的信仰。從張金宇的選擇上來看,他是理智的,而這樣的判斷和取捨更體現了他對自己內心價值規則的堅持和捍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尊重興趣的道理誰都知道,但事到臨頭能真正聽從內心呼喚的,卻並不多見。一者,清華北大一向被視為我國的最高學府,面對名校的耀眼光環,很少有人能經得起“誘惑”;二者,過得了自己這一關,還得面臨外界給予的重重壓力:父母要“面子”,學校要“成績”,形形色色的人都會開展各種勸導--“威逼利誘”之下,難免會動搖。親朋師長們出於一片“好心”的強大“關愛”,又有幾個人能消受得了!

  然而,在為學生堅持自我選擇和校方尊重學生意願點讚之餘,我們還必須看到,這件事也不宜過於誇大其價值。囿于種種原因,“不為清北而折腰”的學生畢竟不多。在很多地方政府將“清北率”視作重要考核指標的情形下,不為維護學校聲譽而“綁架”學生的學校,也鮮有聽聞。也正因如此,儘管這是一樁帶有一定“炒作”和“自我辯護”色彩的事件,但事情本身所折射的尊重自我興趣的價值取向,依然吸引了公眾的高度關注。要警惕的是,我們雖然不需要對“清華北大”的神化和膜拜,也不應該陷入“不上清華北大”的“仇富式”臆想狂歡。畢竟,這樣的事情什麼時候不再成為衝上熱搜的新聞了,才是最值得期盼的。(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