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脫貧振興,要有“三進下黨”的韌勁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習近平總書記8月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回信中,總書記還深情回憶起自己在福建工作時“三進下黨”的情景。

  心中有鄉親,筆下見真情。在脫貧攻堅“交卷倒計時”之際、在鄉村振興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習總書記這封回信,不僅激勵閩東人民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努力走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更指引我國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朝著既定目標浩蕩前行。

  鄉親好,全面小康才更好;鄉村振興,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復興。從農耕社會走來的中國,深諳“無農不穩”的亙古之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之後,黨中央又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鄉村振興是一條必須走實走好的發展要道。

  什麼樣的精神,就有什麼樣的動力;什麼樣的勁頭,就有什麼樣的願景。推動貧困地區脫貧、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更需要“三進下黨”的韌勁。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閉塞、行路艱難。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于1989年7月19日、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是習近平當年前往下黨路上花費的時間,但“異常艱苦”的環境和條件阻擋不了他為民排憂解難謀發展的鏗鏘腳步。炎炎酷暑,他一身汗、兩腳泥,披荊斬棘、幾番涉險,只為了下黨鄉親能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現實寫照,這是黨的領導幹部愛民如父母、親人的赤誠情懷。

  唯有了解這個背景,方能讀懂那片初心。一則,“三進下黨”是滴水穿石精神的生動體現。世界觀決定方法論。轉變幹部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絡、凝聚合力推動發展,就需要領導幹部多下基層,撲下身子、沉下心思,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功夫深入下去,成績實幹出來。二則,“三進下黨”是以“無我”境界擔為民初心的深情詮釋。徒步調研、躬身實踐,翻山越嶺、爬坡過坎,若沒有“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的那份真情,沒有“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那份擔當,是難以吃得這份苦、守住這片心的。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鄉村振興任重道遠。面對一塊塊“硬骨頭”、一個個“臘子口”,黨員幹部更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三進下黨”的韌勁,解決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關係群眾安危冷暖的難題。如此,中國農村必將如下黨鄉一樣,舊貌換新顏;人民群眾的日子也將像下黨鄉親的日子那樣,越過越紅火。(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