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代勞”,是誤會了暑期實踐的本意

特約評論員王言虎

  暑期到了,中小學生又迎來熱鬧的暑期社會實踐。不過,有媒體記者近日探訪北京科學中心發現,孩子們參加各類科學實踐項目頗有些放不開手腳,因為他們的“舉動”時不時被家長喊話、叮囑,甚至還被家長插手幫忙。有關專家表示,親手實踐是培養科學興趣的重要方式,家長應放手鼓勵,不必事事幫忙、時時“代勞”。

  所謂實踐,自然是指中小學生要親自上陣、親自動手,如果體驗項目都由家長叮囑甚至代勞,體驗也就失去了“實踐”的意義。

  據了解,這次的暑期實踐活動,主題是科學實踐,北京科學中心為全市中小學生準備了一道由138項活動組成的科學“大餐”,以此培養中小學生體驗科學精神、感受科學魅力的素養。

  眾所週知,科學實踐是一項技術與動手屬性極強的活動,過程是關鍵。只有中小學生全程參與,才能最大化發揮實踐的效用。一些家長給孩子代勞,以為做出一個漂亮模型就達到了目的,實在是誤會了科學實踐的本意,更浪費了一次科學實踐的機會。

  在各種暑期社會實踐熱鬧進行之時,有必要跳出個案,明確一個更大的命題: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實踐,或者説,什麼樣的社會實踐才是適合中小學生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到討論的原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年輕人?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以一篇《敬告青年》拉開五四大幕的陳獨秀在文章裏有句振聾發聵之語,依然適用現在的年輕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一言以蔽之,青年人的氣質應該是蓬勃而有朝氣。也正是在這種朝氣下,五四運動才能轟轟烈烈展開。而所謂五四運動,本質上也是一場年輕人的社會實踐。

  今時今日已與百年前的語境完全不同,社會實踐的內容也大異其趣。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今年輕人的社會實踐就不再重要。年輕人的社會實踐效果如何,某種程度上塑造著年輕人的氣質,也影響著他們如何走向未來。

  如今世界正面臨第四次科技革命,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物聯網等高科技正處於大爆發的前夜。科技從來就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誰掌握了頂尖科技,誰就掌握了未來。但沒有哪一個時代,能比得上當今時代對科技的推崇。也正是在這層背景下,如今多數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都與科技有關。更重要的是,讓中小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科學活動與交流中領略當今科學趨勢,訓練志存高遠的科學人格,促進自身成長。家長與學校都已意識到,以科學實踐塑造中小學生的科學人格,就能贏在當下,並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北京科學中心的這次社會實踐,是當下眾多主打科技主題社會實踐中的一個。只是,由於有些家長對科學實踐理解不深,介入過多,導致這次科學實踐的效果並不理想。在這個暑期,各大城市還有許多卓有成效的科學實踐活動正在進行。讓我們重新審視並回答上面那個問題——我們需要中小學生動手、動腳的社會實踐,我們需要連接現實與未來的社會實踐,我們尤其需要科技驅動兼具人文精神的社會實踐。唯有這樣的社會實踐,才能培養出真正拱衛國家民族未來的人才。(特約評論員 王言虎)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