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門聯合發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和高質量的校外培訓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7月15日,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等六部門《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在教育部網站公示。這是我國在國家層面頒布的第一個專門針對校外線上培訓活動的規範性文件。

  隨著互聯網應用日益深入,校外培訓從線下向線上迅速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01億,較2017年底增加4605萬,年增長率為29.7%;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94億,較2017年底增長7526萬,增長率為63.3%。

  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樣化、個性化教育服務,但由於增長過快、監管沒有及時跟上等原因導致亂象重重:有的培訓平臺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與學習無關的網絡遊戲等內容;有的培訓內容以應試為導向,超標超前,不符合教育規律;學科類培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的缺乏基本教育教學能力;有的培訓預付費過高、合理退費難,用戶消費風險大。

  為此,《意見》提出實施備案審查制度,對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人員等進行重點審查。尤其是公眾關注的師資和外教資質,《意見》提出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從事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培訓的人員應當具有國家規定的相應教師資格,聘用外籍人員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要在培訓平臺和課程界面的顯著位置公示培訓人員姓名、照片和教師資格證等信息,公示外籍培訓人員的學習、工作和教學經歷。

  把好入口,方能在確保培訓質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同時,讓線上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在去年11月,教育部就曾下發《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將線上教育納入監管範圍。其中就明確要求線上培訓機構所辦學科類培訓班的名稱、培訓內容、招生對象、進度安排、上課時間等必須在機構住所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必須將教師的姓名、照片、教師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據記者調查,約有一半的平臺並未按要求對教師的教師資格證號進行公示。更有甚者,連教師姓名、照片也變成了“社交風格”,以“快樂的天使老師”、“蒲公英老師”、“三人行老師”等代號來顯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對這些“變通”,六部門放出了“互聯網+監管”的大招。具體而言,針對線上培訓服務扁平化、覆蓋廣、規模大、變化快等特點,建設全國校外線上培訓管理服務平臺,堅持技術監管與人工監管並舉的原則。管理服務平臺按照“統一建設、多方使用”的設計思路,實現“動靜結合、遠近兼顧”的服務效果。

  “統一建設”是指由教育部統一設計、開發、運維,減少重復建設、降低運行成本、避免因數據分散和標準不一致帶來的數據匯總和共享困難;“多方使用”是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使用平臺備案審查和監管功能、培訓機構按照備案和監管要求使用平臺提交備案材料和監管數據、家長和學生通過平臺可以方便查詢培訓機構、課程和師資信息。“動靜結合、遠近兼顧”則是既要對近期備案時提交的靜態備案材料和數據做審查,同時對未來長期線上培訓服務産生的動態行為數據進行採集,智慧研判,幫助教育部門快速定位問題,及時處理。要而言之,平臺可以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創造開放公平的監管環境,提升長效監管質量等諸多作用。

  從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到出臺《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從發佈《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到《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中明確要求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的監管,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及執行讓我們看到,國家及相關部門對在線教育的監管正在逐步加強。此次《意見》堅持用互聯網方法來解決互聯網的問題,採取“互聯網+監管”的創新模式,集六部門之工作合力,讓信息更加公開透明,監管更加健全有力。公開透明是最好的監管,如果家長和學生都可以隨時了解師資課程,眾目睽睽之下,培訓機構還能玩出什麼花招嗎?期待“互聯網+監管”讓在線教育告別野蠻生長,為孩子們提供健康的、高質量的校外培訓。(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