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分類作為文明養成的良好契機

央視網評論員鄭芳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不久,上海就在推行垃圾分類方面邁開了堅實一步。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標誌著當地垃圾分類進入“硬約束”時代。為此,上海市相關部門做足了準備,不僅提前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的規則和知識,還完成了1.3萬個分類投放點改造,更新完善道路廢物箱標識4萬餘只,並制定了多項配套文件。良好的設施改造和完善的配套舉措為順利推行垃圾分類奠定了基礎。令出如山,據報道,推行垃圾分類第一天,上海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3600人次,檢查各類單位4216家,教育勸阻881起,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623起。

網友斜挎“垃圾分類”包出行

網上熱傳的“垃圾分類”款包包

  與上海市相關部門的嚴陣以待相比,民間則圍繞垃圾分類掀起了一陣狂歡。瀏覽最近的輿論熱點,很多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有人斜挎新款垃圾分類腰包出行;有人為演示垃圾分類不惜準備了一桌大餐,然後對餐後垃圾進行“教科書”般分類;甚至還有人因為小龍蝦的不同部位分別屬於哪類垃圾而爭得不可開交……歡樂之餘,垃圾分類的規則和知識在更大範圍得以普及,垃圾分類作為一件“時尚”的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被人們接納並積極響應。

微博網友“魏澤楷”演示教科書般垃圾分類

微博網友“魏澤楷”演示“教科書”般垃圾分類

  百姓對垃圾分類積極響應的程度,讓人意外,細想又在情理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生態環境的改善大大增加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催生了人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願和熱情。可以説,推行垃圾分類是人們力所能及的環保“小事”,人人可以參與;但這“小事”又不小,它關係到數以萬噸計的垃圾能不能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關係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更關係到近14億人生活環境的改善,因而需要人人參與。

  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垃圾分類是全民參與的事,且體現著社會的文明水平,它不失為一次敦促人們養成文明習慣、提升社會整體文明水平的良好契機。推行垃圾分類,首先,有助於人們提升文明自覺、養成文明習慣。例如,亂丟垃圾、遛狗不撿屎等不文明行為在我們周邊並不鮮見,這反映出一些人的文明程度還有待提升。此次在上海乃至更多城市推行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對個體而言,其實是一次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文明“體檢”,將使文明者更為文明、使不文明者不得不文明,否則,就要為自己的不文明行為“買單”。其次,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一旦垃圾分類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必要步驟,就會連帶著個人衛生、家庭衛生、社區環境等向好發展,進而引發生態文明向精神文明的連鎖反應,就如同網友所説,“垃圾分類一小步、文明提升一大步”。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儘管個體文明和社會文明都難以在一朝一夕間養成,但有了好的開頭、有了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這件事一定能辦好,生態文明乃至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也將指日可待。未來,將有更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更好,社會的文明程度會更高。(央視網評論員 鄭芳)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