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總理回延安》中重溫共産黨人的初心

特約評論員劉繼勇

  還記得念小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裏學過一篇課文叫《十里長街送總理》,那時候不懂事,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周恩來總理很受人尊敬。當鏡頭切換到2019,一部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而創作的重大歷史題材影片--《周恩來回延安》隆重上映,該片以周恩來總理的獨有視角為主線,採用歷史閃回、時空交叉的表現手法,透過周恩來總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觀眾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撫今追昔,每一次重溫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並從中獲得砥礪前行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新時代的長征路沒有烽火硝煙,但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周恩來總理對黨忠誠、崇尚實幹、情係百姓、作風正派的精神境界,無疑是黨員幹部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值得深學苦練的“必修課”。

  在《周總理回延安》中重溫共産黨人的初心,當好“老實人”。“天下之德,莫過於忠”,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是周恩來總理的無悔追求,周恩來總理自從投身革命後,為黨的事業夙興夜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立了不朽功勳。影片中,他的親民愛民舉動,無不包含著對黨對人民的絕對忠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傳承周恩來總理的忠誠品質,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給自己的理想信念來一次深刻“體檢”,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做到“四個服從”,永葆忠誠于黨,忠誠於人民,忠誠于馬克思主義的赤子之心,自覺匯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之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

  在《周總理回延安》中重溫共産黨人的初心,當好“實干家”。“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周恩來總理一生堅持求真務實、躬行實踐,反復倡導“説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新中國成立後,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二小時以上,有時甚至高達十八、九個小時。影片中,在得知老鄉們糧食短缺、生活拮據的困境後,周恩來總理特意叮囑當地的幹部,用三年時間改變延安的落後面貌,用五年時間讓糧食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讓延安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傳承周恩來總理的實幹精神,主動到群眾中間説“百家話”,做“百家事”,做奮勇爭先、激流勇進、披荊斬棘的“實踐者”和“改革家”,發揚“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鬥精神,實事求是謀事,大膽創新幹事,不辱使命,不負重托、逐夢前行。

  在《周總理回延安》中重溫共産黨人的初心,當好“勤務員”。“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周恩來總理始終熱愛人民、心繫百姓、甘當公僕,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影片中,敵軍發動了對延安的進攻,在轉移途中,周恩來總理不顧危險,幫助老百姓找回耕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中央領導是人民的大勤務員。”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傳承周恩來總理的為民情懷,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結合當前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和工作成效,在為人民服務中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服務群眾中重溫初心,在服務群眾中堅守使命,在服務群眾中汲取力量,為了人民紮根基層、奉獻社會。

  在《周總理回延安》中重溫共産黨人的初心,當好“守門員”。“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周恩來總理一貫反對特權,多次要求自己親屬和身邊人做一名普通的勞動者,不能有任何特權思想,更不能謀求特殊照顧。影片中,周恩來總理離開延安時,收到了老鄉送來的當地特産,他叮囑工作人員,一定要把這些特産折成現金付款給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傳承周恩來總理的優良作風,在新時代的征途中,始終牢記群眾意識、規矩意識、廉潔意識,不佔群眾一分一厘,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時刻反躬自省“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手中權力“從何來、為誰用、如何用”,始終用好幹部的標準要求自己,體恤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特約評論員 劉繼勇)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