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蕩出科技強國的清新風景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一部科學發展史,亦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風貌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全社會自覺踐行、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涵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科學精神是抽象的,科學家精神是具體的;社會風尚是多變的,科研作風學風是篤行的。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愛國奉獻、守正創新的一代代中國科學家,在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鬥中,形成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獨有的精神品質與氣質風骨。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勳,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鐘揚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他們領跑著時代、他們推進著文明,他們養浩然正氣、他們為天下而憂——他們身上,洋溢並彰顯著傳承不息的中國科學家精神。

  一個重視科技的國家、一個倚重教育的社會,必會禮讚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尊崇科學家、弘揚科學家精神,説到底,就是尊重並調動一切有利於生産力與社會發展的最核心要素。這是科技強國的召喚:到2020年,我國綜合科技創新能力要進入世界前15位、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要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落地生根的科學家精神;邁入創新型國家,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還是離不開春華秋實的科學家精神。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全社會的科技素養,最終都要靠春風化雨的科學家精神來濡染、來培厚。一句話,在“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化緣不來”的今天,關注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與生成,是一個現實的重大命題。

  俗話説,“風成于上,俗化于下。”意見的發佈,除了激勵科學家群體勇攀科技高峰,更在於鼓勵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是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是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這些精神的火種,薪火相傳下去,既能整治作風學風問題,亦能全局性匡扶社會正氣。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奮進在新長征路上的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中的十里春風。以愛國奮鬥為核心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和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同頻共振,激蕩出科技強國的清新風景。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不斷“刷屏”的屠呦呦,蘊含著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精神。當他們比流量明星更閃耀全場、更高山仰止時,這個時代的“硬核”精神便有了根基與土壤、有了鐵粉與方向。

  風清氣正、碧血丹心。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精神必會成為科技強國的精神動力,大道直前,無往不勝。(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