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廳發佈關於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清單的公示,有84個地名查出存在不規範情況,如維多利亞花園、陽光巴洛克小區、珊瑚宮殿等;6月11日,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政府也曾發佈19個不規範地名公示表,包含龍記國會山小區、EE新城小區、聖地亞哥小區等。此前不久,廣東等地也進行了不規範地名的整治行動。
以上重點清理整治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大、洋、怪、重”,即:刻意誇大的“大”地名、崇洋媚外的“洋”地名、追求怪誕離奇的“怪”地名、一定範圍重名或同音的“重”地名。
要知道,地名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堪稱“當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在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地名就被正式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可以説,地名是承載歷史和凝聚認同感的“容器”。遺憾的是,近年來有些地名卻逐漸變了味,越來越“大、洋、怪、重”。有網友調侃道: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維也納”辦事,晚上在“曼哈頓”吃飯逛街,不出城也能“週游世界”。
“大、洋、怪、重”地名層出不窮,多半在於一個“利”字。越大越吸引人,越洋氣越能夠賣上價,越怪越“與眾不同”……近年來,“大、洋、怪、重”越來越成為建築開發商和酒店商家的“共識”。於是乎,維多利亞花園、比利弗酒店等相繼出爐。更有甚者,某某皇邸、某某禦府都成為了開發商的賣點和噱頭。據知情人稱,有些建築的命名很混亂,例如有的樓盤報建時的名字和商品名字是不同的,在對外銷售的時候,竟然會換四五個名字,往往一個名字用一段時間,賣得不好再換另外一個名字繼續賣。在蝴蝶效應下,地名越來越“大、洋、怪、重”,越來越挑戰人們的承受底線。
然而,地名亂象愈演愈烈,不僅會破壞一個城市傳承多年的傳統文化,更將影響到行政管理、交通、郵政、警務、物流等方方面面。最簡單來説,當前網購越來越普及,而貨物的送達無疑需要精確的地理位置。“大、洋、怪、重”地名就影響了地理位置的準確度,給人們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從這個角度而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無疑是必要的,是民心所向。也要看到,多地公示的不規範地名清單裏,有些地名的存在年限已達10年以上,並且不少市民提出“小區的名字改了後,會不會對身份證和房産證等産生影響”等問題,對此,很多地方相關部門及時作出了回應並已制定實施方案,確保不會對群眾的生活産生影響。
不管是居民區,還是大型建築物或道路的取名,都不應是“任性”而為的産物。出重拳、下實招,才能讓整治行動更見成效。為整治地名亂象,近年來國家民政部相繼印發了《關於開展地名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去年底,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委還專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確定了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主要任務。必須進一步提高地名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將其落到實處,才能防止陷入“越整治越亂”的怪圈。
整治地名亂象,在整治同時還需在如何杜絕上下功夫。比如建立標準地名權威、完善監督管理制度措施等等,都是預防“大、洋、怪、重”地名的關鍵。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地名命名的價值取向,既尊重歷史又順應民意,使之更好地服務城市管理。為“任性”套上規則籠子,才能做好“地名”這篇城市建設大文章。因為,“地名”從來不是空蕩蕩的名字,也不是僅僅包含在相互的問詢裏,更是一種情感的歸屬和認同。(央視網評論員 竹雨)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