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精神”為指引,打造國際合作典範

特約專家梁亞濱

  6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時呼籲:“成員國以‘上海精神’為指引,認真落實領導人共識,促進各領域合作不斷走深走實,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發展。”為此,他提出上海合作組織要“從‘上海精神’中發掘智慧,從團結合作中獲取力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打造成團結互信、安危共擔、互利共贏和包容互鑒的典範。

  團結互信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存在基礎。它的出現以實踐證明了亞洲國家和人民能夠在團結互信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合自己的集體安全機制。上海合作組織是迄今唯一在中國境內成立、以中國城市命名、總部設在中國境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自成立以來,上海合作組織“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成為促進地區安全穩定和發展繁榮的重要建設性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習主席所強調的“始終遵循‘上海精神’、不斷加強團結互信。”在當前國際政治呈現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大背景下,多個國際組織的運轉面臨嚴峻挑戰,上海合作組織這種基於團結互信的國際組織彌足珍貴,正在成為亞洲地區乃至世界上團結互信的典範。

  安危共擔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內容。習主席指出:“多年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著眼共同安全命運,開展務實高效安全合作,確保了本地區安全穩定大局。當前,面對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嚴峻威脅,各方需要採取有力措施聯手應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和良性運轉有力且有效地維護了亞洲地區、特別是中亞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繁榮昌盛。但是,區域性安全挑戰並未徹底消除,不安全、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國際政治結構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文明衝突等思想和意識形態的衝突也越發嚴峻,迫切需要國際性、制度性變量進行干預。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時代,安全挑戰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個國家和地區,所以必須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才有可能有效應對。

  互利共贏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目標。在長期的合作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打擊“三股勢力”和去極端化等安全合作方面不斷取得進步,為功能主義的外溢效應奠定了堅實基礎,逐漸從安全領域擴展到經濟和人文領域,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了彼此的合作與交流。習主席指出:“本地區擁有資源稟賦豐富、市場規模巨大、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條件,發展動力十足,合作前景廣闊。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地區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在這個基礎上,“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及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合作倡議深入對接,一定能夠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造福于各國人民。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已經確立起以安全、經濟、人文為重點合作領域的“三個支柱”體系,正在事實上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包容互鑒是上海合作組織的精神內涵。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在討論國際關係時,往往偏執于結盟、文明衝突、安全困境等衝突性視角。西方的視角無疑更容易導致更多的信任缺失和潛在衝突。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存在諸多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所以,為了實現團結互信、安危並擔和互利共贏,打破文明衝突和安全困境的藩籬,我們必須採用新視角、新觀念和新路徑。習主席強調:“我們要珍惜本地區文明多樣性這一寶貴財富,摒棄文明衝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為各國人民世代友好、共同發展進步注入持久動力。”換句話説,將可能導致衝突的文明差異和利益爭奪變為相得益彰和團結合作的積極因素。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功和發展讓我們在面臨挑戰時能夠更多一分自信和從容,堅信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將以更快的速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擴展。為此,讓我們積極響應習主席發出的號召:秉持“上海精神”,凝心聚力,務實篤行,共同創造上海合作組織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梁亞濱係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