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煮湯不放鹽,可能是寧都人民獨有的生活習慣。説起這個習慣,還要回溯到上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前的那段艱苦歲月。
1931年5月底,國民黨中央政府頒布新《鹽法》,對食鹽的産銷、儲存嚴加管制,明令禁運、私賣。隨著中華蘇維埃政府在江西瑞金的成立,國民黨更是加大了對中央蘇區封鎖的力度,號稱不讓“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落入共産黨人手中。重重封鎖之下,中央蘇區鬧起了“鹽荒”。一時間,鹽成了“奢侈品”,不僅百姓缺鹽,黨內幹部和紅軍戰士也缺鹽,紅軍主力部隊、作戰部隊只有在前線作戰時,每人才能分配到少量食鹽。前方如此,後方的情形就更不用説了。
“分文不沾的財政部長”張其德因戰士往他家裏送鹽而嚴厲批評戰士(央視網鄭芳攝)
眾所週知,鹽是生活必需品,缺了它,人不僅會身體乏力,還會生病,甚至可能丟掉性命。因此,當時中央蘇區很多人,包括紅軍戰士和領導同志,都出現了頭髮變白、四肢無力、暈厥等現象。這種情況下,紅軍的戰鬥力就被嚴重削弱了。
危急之下,深明大義的寧都人民,深知紅軍是為了保障他們的利益在同敵人戰鬥,就把自己家裏的鹽盡可能地捐給了紅軍,以保障紅軍的戰鬥力。這樣,他們自己家做菜,只能放極少量的鹽,而煮湯就不放鹽了,這就是“無鹽湯”的由來。後來,雖然寧都人民的生活逐步好了起來,但他們並沒有忘記戰爭年代的艱難和傳統,喝湯不加鹽的習慣就這樣保留了下來。
一碗“無鹽湯”,映出歷史的由來,映出我們來時的路。這條路,是以寧都人民為代表的無數老區人民、革命先輩先烈,用省吃儉用而來的物資,和著熱血、生命、理想、信念鋪就而成的;這條路,讓中華民族站了起來、富了起來、強了起來,讓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這條路,也讓包括寧都在內的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過上了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
“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寧都人民書寫的“無鹽湯”故事是最好的見證。這份“鹽”,給紅軍以力量;這份“無鹽”,則昭示著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所需的更持久力量。(央視網評論員 鄭芳)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