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銘記紅色路標,走好新的長征路

央視網評論員鄭芳

  一踏上江西贛南老區這片紅土地,心中便迸發出一股深沉而強勁的力量。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來時之路”啟迪“未來之方向”,6月11日,“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啟動,來自全國30多家媒體的500多名新聞記者參加了啟動儀式。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新聞媒體人再走長征路,不僅是要“告訴大家我們黨是怎麼走過來的”,更是要將長征所體現的理想信念之光、所迸發的強大力量傳播開、發揚好,激勵人們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被美國著名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譽為使人類其它四大史詩都“黯然失色”的紅軍長征,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在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在紅軍後代和鄉鄰的講述中,這史詩有著更直觀、更撼人的力量。

  江西瑞金,是中央機關和紅軍有關部隊的長征出發地,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有“共和國搖籃”之稱。在這裡,紅色記憶尤為深刻。為響應“擴紅支前”的號召,瑞金涌現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兄弟互送”去參軍的感人事跡。在沙洲壩,楊榮顯老人送8個兒子去參軍,8個兒子都戰死沙場,家人也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光,留下了廣為傳頌的“八子參軍”的故事;在葉坪華屋,43戶人家家家有人參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卻都在長征途中失蹤,留下了“17顆松樹”的佳話;在萬田鄉麻地村,因青壯年大都參了軍,村裏曾有“三年不聞孩童聲”的傳説,意思就是三年沒有新生兒……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共同訴説著瑞金人民為長征、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包括瑞金在內的贛南老區乃至全國各地發生的紅色故事,是兩萬五千里長征史詩的閃亮節點,也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從局部執政到北上抗日再到全國執政征程中的紅色路標。這些紅色路標,是無數紅軍英烈和群眾用生命和熱血共同鑄就的,鐫刻著中國共産黨人的革命精神和政治信仰,為新中國明晰了通往未來的方向,理應為我們所銘記。

  銘記紅色路標,弘揚長征精神,就要飲水思源,不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吃水不忘挖井人”。無論是長征,還是新中國的成立,都是革命先輩、先烈以及老區的父老鄉親付出巨大犧牲換來的。而今,我們國家已逐漸強大,人民也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感恩先輩、先烈,助力老區人民早日脫貧奔小康。

  銘記紅色路標,弘揚長征精神,就要將理想信念之火燃得更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紅軍將士一次次衝破敵軍的封鎖線,爬雪山過草地,最終抵達陜北,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而這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我們更要把長征精神與時代要求對接,以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克服前進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

  銘記紅色路標,弘揚長征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産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中國共産黨人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長征期間如此,現在也要如此。銘記紅色路標,弘揚長征精神,就要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我們這個時代的長征路。(央視網評論員 鄭芳)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