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互尊重中交流互鑒,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

特約評論員陸玄同

  五月的北京,夏風拂面。這座千年古都,再一次向世界張開懷抱。

  5月15日上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隆重開幕,亞洲47個國家以及域外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和代表共計2000余人齊聚北京,共襄文明盛舉,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併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同時他強調,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璀璨的亞洲文明來源於交流互鑒,只有不同文明之間彼此汲取養分、尋求智慧,文明才能得以延續,人類社會才能進步。

  而在相互尊重中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務之急。“和而不同”的思想歷史和現實基礎決定了文明只有交融,才能産生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生産力。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文明是平等的,不管何種文明,先有本文明的自信,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中綻放異彩,而相互尊重是一切文明和諧相處、交流互鑒的基礎。若想要了解各個文明的真諦,就必須秉持謙虛包容的態度。

  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就不會有今日之包羅萬象、源遠流長。從《詩經》到《論語》,從造紙術到印刷術,從長城到吳哥窟,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中華文明的賡續彰顯著自信,也述説著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在比較中西文明時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的文明亦如此。脫離交流互鑒這一有效途徑,而高舉陳舊迂腐的“文明優越論”和“文明衝突論”,是落後和不自信的表現,這種零和思維的背後是不見底的深淵,越是想凝視的人,越會被拉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馬克思、恩格斯曾斷言:“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産品成了公共的財産。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從亞洲文明的發展來看,從宗教到哲學、從道德到法律、從文學到繪畫、從戲劇到音樂、從城市到鄉村,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諸君試看,《論語》、《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等名篇經典,楔形文字、地圖、玻璃、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等發明創造,長城、麥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吳哥窟等恢宏建築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顯然,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緩解衝突點、縮小分歧點、擴大共同點的有力工具。在當今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中,傲慢與偏見是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礙。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搭建起亞洲文明互學互鑒的平臺,推動亞洲各文明、東西方文明展開平等的互動與對話,進一步促進多樣文明繁榮發展。

  在中華文明架起的這座橋樑上,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凝聚共識,在攜手前行中同築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來,續寫更輝煌的明天。(特約評論員 陸玄同)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