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事件實錘,嚴懲不貸方能捍衛教育公平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近段時間鬧得沸沸颺颺的深圳疑似“高考移民”事件,終於實錘了。

  5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深圳市有關部門在回復新華社的採訪時表示,富源學校今年進入“深二模”前100名的學生中,有 10多名學生均從衡水第一中學(注:高中)轉入。

  目前,深圳市已成立專項工作小組進行調查,廣東省教育廳5日也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成立“高考移民”專項行動工作組,對外省轉入生轉學條件進行排查。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考生眾多,且各地區之間教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實行各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評卷和劃定高考錄取分數線的政策。基於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差異及錄取率高低的現狀,部分考生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這被稱為“高考移民”。由於“高考移民”嚴重有悖教育公平,影響教育生態,是國家明令禁止、嚴厲打擊的違規現象。

  然而,在“現實利益”的強烈誘惑下,依然有人不惜鋌而走險。僅以此次深圳曝出的“高考移民”事件為例,相關考生圓了名校夢,富源學校則走出了一條“與名校聯姻-獲取高分生源-擴大知名度-地區內掐尖形成優勢”的捷徑。一番“運作”下來,去年富源學校就有9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其中,張某宇、曹某凝等5名學生的名字,同時出現在衡水中學等學校的各種成績宣傳報道中。嘗到甜頭之後,今年富源學校的河北考生從三十多人增加到四五十人。

  “請全省學生家長放心,廣東將嚴格治理'高考移民',切實維護高考公平。”面對洶洶輿情,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如是表態。需要追問的是,作為“輸出方”的河北,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是否具有大局意識,進行聯動處理。

  在《關於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中,廣東省教育廳明確提出高中階段學校出現為學生非正常遷移學籍、空挂學籍、偽造學籍、出具虛假就讀證明、進行虛假跨省合作辦學等行為的,由教育主管部門責令民辦學校對直接責任人及有關負責人進行嚴肅處理,並可視情節核減下一年度招生計劃;涉及非法頒發學歷證書,學籍管理混亂、存在嚴重造假行為影響惡劣的,依據《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給予學校相應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應依法吊銷辦學許可。

  事件既已調查清楚,相關規定也明確在案,我們期待著問責及追責的儘快啟動。此外,參與“運作”的相關學校和責任人固然需要嚴懲不貸,涉事考生也應該嚴肅追責,才能以儆效尤。

  日前,貴州省招生考試院發佈了對庫某某、和某某、劉某某等3位違規考生處理結果的通報。通報指出,外來人員隨遷子女在貴州省參加高考的政策出臺以來,少數人員通過空挂學籍等方式違規獲取貴州省高考資格,造成惡劣影響。庫某某等3位考生高中階段未在該省實際就讀,在高考報名資格審查中提供虛假材料,違規獲取高考資格,為嚴明高校考試招生紀律,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分別對3人作出取消學籍和退學的處理。

  這樣的事後追責,對相關考生而言,確實有些“殘忍”。但為了維護高考公平這個大局,絕不能姑息縱容。更何況,是不是“高考移民”,考生自己應該最清楚。該得的權益,不容有絲毫侵犯,違規得到的“好處”,同樣不能法外開恩。

  維護教育公平,確保高考安全,國家層面也在發力。5月6日,教育部會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做好2019年高考安全工作,提出要嚴把錄取公平關,做到有漏洞就補齊、有苗頭就遏制、有線索就徹查,快速處置涉考涉招輿情,切實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強調,安全責任要再落實,形成“責任鏈”,壓責要實,明責要細,問責要嚴,建立起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

  “高考移民”是考試招生安全制度中相對隱蔽的問題,但其影響卻十分惡劣。各地有必要以深圳“高考移民”事件為契機,進一步梳理、查找考試招生安全制度中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焊牢“關鍵點”,做到防範未然,切實維護教育公平。(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