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一場大火,讓法國巴黎聖母院塔尖倒塌,建築損毀嚴重。這一重大事故,舉世關注,多國政要對此表示震驚和惋惜。這是歐洲的災難,也是世界的災難。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巴黎聖母院和艾菲爾鐵塔,不僅是法國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法國文化的象徵。遭遇這樣的重大損失,完全可以説是世界的損失、人類文明的厄運。
在中國的輿論場,主流輿論均在第一時間表達了這一共識。但依然有些刺耳雜音紛呈,比如,有人聯想到八國聯軍燒燬圓明園,認為“天道有倫回,蒼天饒過誰”,將昔日的仇恨和恥辱無端勾連到巴黎聖母院大火上,甚至對此幸災樂禍。這樣的言辭,雖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借勢而出,確實令人深思。
無論是美國“911”事件,還是日本的地震,這一幕都曾上演過,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或許有人認為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其實這是狹隘的泄憤心態使然。不錯,國恥不能忘記,也不應忘記,但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來銘記歷史,則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格局,也反映出一個人的認知水準。
“萬國之園”圓明園,被西方列強組成的聯軍野蠻燒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之一,讓國人每念及此,無不扼腕。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暗黑的一筆,早有定論。人類文明不斷發展,有的人,甚至有的國家,選擇性遺忘,對歷史上犯的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只能暴露這些人、這些國家的局限性,對此可以批評和敲打,但不能以同樣的認識來以惡易惡、以暴易暴,這無助於消彌仇恨,也無益於提升文明水平。恥辱不可忘,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以此激勵自己,超越仇恨,走向強大,這才是強者心態。汲汲于仇恨而不能自拔,只能讓血淚遮蔽雙眼,而看不清來路和方向,誤了大好前程。
這樣的認識,是功利性的。更進一步説,人類是文明孤島裏的一葉扁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不測的風險,有許多共同的難題需要應對。現在還遠未到世界大同的時候,有著各種各樣的現世矛盾和紛爭,中國在走向強大的過程中,受到了許許多多不公正的對待和打壓,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以智慧和寬容待之,讓自己強大起來,不斷超越自己,這樣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與世界一起肩負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責任。
同情心和同理心,是連接世界、共建文明的基石。不能苛求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認知,但這個方向不能被扭轉。如果用仇恨連接世界,這世界只會更加撕裂,只會讓仇恨加碼升級,互為仇寇、以鄰為壑,崇尚叢林法則,這與人類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以同情心和同理心來連接世界,是越超狹隘、走向未來的重要共識。
上世紀90年代,有一個德國人普方,在中國南京被幾個年輕人入室搶劫時殺害。幾個年輕人自然受到了中國法律的嚴厲懲罰,但處理普方後事的家屬來到中國,以寬恕來替代仇恨,閃耀了人性的光輝,一時傳為美談。這當然是個人的選擇。往事不可追,世事皆有緣。歷史不可遺忘,但可以超越,人類正是在不斷的超越中,形成共識,比如以文明置換粗暴,以共識代替狹隘,以規則建構世界,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未來的繁榮願景。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令人警醒。文明不破壞都難免不測,人類的共同命運何嘗不是如此。管控分歧,共同應對,以文明係之,錨定未來,各個民族和不同國家才能在各自的不同文化圈層和土壤中開出鮮妍之花,共同繁榮世界,共創、共建、共享文明。(特約評論員 肖余恨)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