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風波”是一堂版權保護課

特約評論員李松林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的黑洞照片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的黑洞照片

  “視覺中國”火了。火得猝不及防,而又跌跌撞撞,節奏不穩。而這些都緣于一張圖片的版權“糾紛”。

  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問世,在網上瞬間刷屏,網友正在P圖P得不亦樂乎之時,有網友稱,視覺中國已經在國內拿下了這張黑洞圖片的版權,打上“視覺中國”標簽,並註明此圖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或諮詢客戶代表。戲謔的是,有媒體採訪了歐洲南方天文臺,對方表示“視覺中國從未就黑洞圖片與我們聯絡。”而後,又有不少網友發現,就連國旗、國徽、學校校門、公司大門、企業LOGO及報紙版面等圖片都被視覺中國“售賣”。

  眾聲討伐,一系列連鎖反應很快襲來——視覺中國被網信辦約談、兩次道歉並關閉網站整改、今日開盤股價跌停……國家版權局表態稱,各圖片公司要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範版權運營,合法合理維權,不得濫用權利。國家版權局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即將開展的“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圖片市場版權秩序。看來,“視覺中國”的尷尬遭遇,正説明了那句老話——“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但顯然,對於與視覺中國有過“交手”經歷、或者動輒莫名“被侵權”的個人和自媒體來説,這份“還”,似乎來得還是遲了一些。

  進入“讀圖時代”,沒有人會質疑或反對圖片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只有版權得到合法保護,創作者才有創作的主動積極性,圖片版權市場生態才能生機盎然,也才能進一步涵養使用者的版權意識。問題是,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姿勢來保護版權?

  是公開透明還是變相“碰瓷”,是合理標價還是“漫天要價”,是構建良性商業模式還是“把索賠當成一種主要盈利模式”?換一種説法,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視覺中國”追求投資者的利益並沒有多少原罪,可萬萬不能忘了賺錢的手段要正當合法。企業既有盈利的責任,也有更廣的社會責任,需平衡好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從這個角度觀察,視覺中國遭遇的風波和危機,正是一堂寶貴的版權保護全民普法課。保護版權,如今的確已是社會共識,更不缺少法律法規保障。我國《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對圖片的權屬、使用、侵權等等都有清晰規定。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商業公司依靠自己的資源和體量優勢,長期在法律的空白地帶打擦邊球,搞“暗黑規則”。這些小心思、小動作,應該提早被監管發覺,及時堵上。

  有數據顯示,中國版權圖像素材2017年理論市場規模186億,實際市場規模14.6億,正版率僅8%。國內圖片侵權普遍,有64%的攝影師經歷過圖片被盜用,其中28%為商業盜用。這説明版權保護,前路依舊漫漫。“視覺中國”身上究竟有多少“灰塵”,需要在法治框架內儘快滌清並督促其整改,別輕飄飄放過“視覺中國”的問題,也不能將其一棍子“打死”。畢竟,其他圖片網站也並非高枕無憂。如何在圖片創作者、使用者和交易平臺之間,建立起有效、長效、高效的良性互動機制,是未來需要面對的更關鍵一步。(特約評論員 李松林)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