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動手,推動國土綠化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特約專家周宏春

  習近平總書記4月8日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發揚中華民族愛樹植樹護樹好傳統,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國土綠化是我國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

  國土綠化的意義,既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也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上。

  從自然角度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之“肺”。森林不僅是空氣凈化物,也是天然制氧廠,不僅能減少地面增溫,更能改善小氣候。此外,森林還有著很好的防噪聲效果,可以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有除塵和過濾污水的作用。

  從經濟社會角度看,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森林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而旅遊業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富民工程的重要途徑。森林還有防疫作用,是康養産業發展的基礎。豐富的森林資源、美麗的花卉景觀,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良好生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

遊客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遊玩(資料圖,來源:新華社)

  從文化角度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樹、植樹、護樹的優良傳統。中華先賢先哲,就把茂盛的森林看作國勢興旺的標誌,把種樹作為治國安邦之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著名論斷,所揭示的道理正在於此。

  總之,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我國植樹造林改變了世界綠色版圖

  今年是中國植樹節設立40週年。40年來,我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分別增長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積居全球第一,我國的植樹造林改變了世界綠色版圖。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份報告顯示,2000-2017年,地球新增綠葉面積(植物葉片總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中國的綠葉凈增長面積達135.1萬平方公里,居全球首位,幾乎相當於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綠葉凈增長面積的總和,約佔全球綠葉凈增長面積的四分之一,其貢獻42%來自於植樹造林。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樹多了,沙塵暴少了,這不僅有數據證明,也為人們所直接察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這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成就。2018年全國共完成造林707.4萬公頃,森林撫育851.9萬公頃,治理退化草原666萬公頃以上。至此,我國人工造林達11.8億畝,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

  微觀上的案例數不勝數。無論是庫布其沙漠變綠洲、重現千年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圖景,還是曾經“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如今已水草豐沛、森林茂密、四季如畫,都表明:我國的植樹造林重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理論。

  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需要全民動手

  成就面前,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國生態欠賬依然很大,缺林少綠、生態脆弱仍是一個需要下大氣力解決的問題。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面對人民群眾需求從“要溫飽”到“要環保”的轉變,我們必須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重要任務,讓山川秀美,讓河水清澈,讓藍天綠地交相輝映。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因地制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森林管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改善人居環境,做到四季常綠、季季有花,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要愛樹植樹護樹,發展綠色經濟,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沿海防護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防沙治沙工程。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使其成為自然的精華和美麗的地標,加大生態補償力度,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綠色為本,努力為大地鋪綠、為人居環境增綠,讓人們享受到優美的生活空間和更多更好的生態産品。應加快荒山綠化,為祖國大地披上綠裝;應加快城鄉綠化,通過創建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莊,讓群眾推窗見綠、開門見景,享受綠色之美;應加快各類道路的綠化,讓公路線、鐵路線變成綠化線、風景線;應加快礦區植被恢復,讓越來越多的礦區變成綠色礦區、生態礦區、美麗礦區。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我們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對中華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切實推進國土綠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早日建成。(作者周宏春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