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文明觀”引領人類發展進步

特約專家張茂榮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被國際輿論稱為“新文明觀”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講,系統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五年來,這一展現中國文明觀的思想被普遍接受,在世界範圍內産生深遠影響。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各種文明都有其獨特價值。所謂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助於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分佈不均,世界歷史上産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多種文明,包括璀璨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等。文明存在差異,卻無優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卻無高低之別。每一種文明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澱,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值得尊重。到了現代,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等交相輝映,都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著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人類應求同存異,力避文明衝突。文明衝突作為不同文明的民族或國家之間交往與融合所産生的副産品,對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與正常演進存在巨大危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會給文明交往與融合帶來負面影響,處理不好的話會嚴重阻礙正常交往與融合進程。第二,文明衝突會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巨大衝擊,破壞和平發展的世界大環境。從當今世界主題——和平與發展角度講,文明衝突不利於人類發展,它往往給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嚴重挑戰。第三,文明衝突可能會帶來人道主義危機,引發人道主義災難。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很多人道主義危機和災難,與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人類要超越文明衝突,需要摒棄對各文明高低、優劣之分的狹隘思維,需要各國通過交流互鑒加深對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認同。

  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交流互鑒是當今時代主流,也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中華文明是推動世界各文明兼收並蓄、交流互鑒的強大中流砥柱。各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豐富自身,也只有能夠包容並交流互鑒的文明才具有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蘊,進而彰顯強大生命力與活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支撐。中國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鑒和共存展示了對世界文明多樣性極強的包容性,堅信文明多樣帶來交流,交流促進融合,融合推動進步。這種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觀,是幫助世界打破“文明衝突”自我實現預言的“法寶”。只要各文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衝突”,實現“文明和諧”;就可以使不同文明並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合力。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備受國際社會矚目。這一主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強調各文明互鑒共進,通過文明交流增進共識、推動人類社會繁榮進步,反映了中華文化追求和平、和諧,建設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潮流和訴求,是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則為各文明交流融合、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搭建了新平臺,為主張交流互鑒的中國文明觀提供新的注解。(作者張茂榮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