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3月25日,一則“穿和服賞櫻被保安毆打”的新聞引起公眾熱議。有媒體報道,25日上午武漢大學110回復稱,2002年校方曾出臺過穿和服不能入校賞櫻的文件。事情由此愈演愈烈,爭議越來越多,幾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但隨著25日深夜武漢大學對於此事的全面回應,事情發生了反轉。通報的情況説明此次衝突與“和服”無關,而是因為兩名遊客中的一人未辦理預約賞櫻手續,與校園安保員發生衝突。
這一次,又不禁讓一眾吃瓜群眾有點懵。面對日漸成為常態的新聞“反轉劇”,無數次,我們前腳還在吐槽站隊,後腳卻發現我們以為的真相其實並不是事實。
在海量、碎片化信息超載的當下,真相卻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真相也許已經被少數發聲人還原,但是公眾卻往往在憤怒、激動等情緒和刻板印象中渾然不覺,從而偏離了真相。一旦曝出有爭議內容的新聞,主觀先行的態度往往使公眾自身沒有耐心作出理性判斷,而是被情緒左右,快速推演事件的結論。
有些自媒體為搶實效,調查不夠細緻,亦或是別有用心,只發表了部分事件卻當成全部事件;有些具有影響力的大V甚至直接炮製出假新聞。這樣的做法雖然短期內可以利用公眾的情感力量放大公眾負面情緒,在新聞發佈到真相公開這段時間差賺足流量,但卻嚴重影響了媒體的長期發展。雖然贏得了新聞傳播效果,卻讓人們對新聞媒體喪失了信任,丟失了媒體公信力。當這樣的新聞大量出現,真相跑不贏傳言,又敵不過情緒宣泄,助推了新聞反轉和假新聞的出現,形成惡性循環。
對於新聞反轉事件,當事方要及時發聲,第一時間澄清事情真相;同時,媒體從業者應該堅守職業操守,提高自身素質,不盲從,探尋新聞真相;作為網友,需要增強鑒偽能力,當曝出新聞的時候,除了義憤填膺,還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敢於質疑和反思;對於一些惡意發佈假新聞的媒體或個人,應該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懲此類新聞的炮製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及時公開回應公眾關切,才能讓新聞回歸事實,這樣的反轉新聞才會越來越少。(央視網評論員 李雪菲)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